第331章 半生起落,换诗中几许。满腹风云何足道,不过纸间贪醉

听书 -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
建安十六年冬,阳平关外朔风怒号。

曹操闻报刘备亲至,遂披挂整齐,点齐本部精兵出关列阵。

但见玄德金盔锦袍,左右关张拱卫,乃朗声问道:

“玄德为何无故犯我疆界?兴此无名之师?”

刘备应声回道:

“吾奉诏讨贼,为国家收回蜀地,何谓我师出无名?”

话落,刘备抬手取出一封诏书。

正是天子诏,诏令刘备征讨曹操。

如今朝廷已完全为刘备所掌控,想拟下一道天子诏书并非难事。

曹操乃扬鞭喝骂道:

“此乃矫诏乱命也!绝非天子诏!”

刘备亦骂道:

“天子亲笔手书,何谓之为矫诏?”

“……罢,我且不与汝多做口舌之争也。”

说着,扭头冲身后喊道,“封儿何在!”

话音未落,刘备阵中突出一员小将,金甲红袍,挺枪喝道:

“曹贼安敢辱我父王!”

正是义子刘封。

曹操未及反应,刘封已率十余名骁骑冲杀而来。

魏军急接阵御之,被刘封杀闯进去,左右驰突。

砍死两名小校,奔回阵中。

齐军见状,立时高声呐喊:

“将军威武!将军威武!”

鼓手将牛皮鼓敲得震天响,声彻整座山谷。

刘备大喜,冲曹操笑道:

“孟德,吾儿勇否!?”

曹操顿时脸色铁青,适才无有防备,未曾想到刘封会突然杀来。

驰突了一阵,又马上退回。

虽然确实有胆识,但毕竟是占了魏军的一个便宜。

念及此,曹操不禁有些恼羞成怒,喝斥道:

“卖履小儿,常使假子拒汝公乎!”

“待孤唤吾黄须儿来,汝假子为肉泥矣。”

刘封大怒,挺枪骤马再次杀奔而来,直取曹操。

曹操这次有了准备,不慌不忙,回首唤道:“子文何在?”

曹军阵中忽闻一声暴喝:“

“孩儿在此!”

只见一面如重枣的骁将跃马而出,金须倒竖似钢针。

手中沥泉枪寒光凛冽,座下乌骓马嘶鸣如雷。

正是曹操之子曹彰,字子文。

此子颇有勇力,少善骑射;膂力过人,能手格猛兽。

曹操曾尝不止一次劝他说:

“汝不读书而好弓马,此匹夫之勇,何足贵乎?”

曹彰回道:

“大丈夫当学卫青、霍去病,立功沙漠。”

“长驱数十万众,纵横天下,何能作博士耶?”

曹操又问诸子之志向。

曹彰答说:“好为将。”

曹操又问:“为将何如?”

曹彰答曰:

“为将者,披坚执锐,临难不顾,身先士卒。”

“赏必行,罚必信。”

曹操闻之大笑,故每战到一处,便将曹彰带在身边。

曹彰出马,迎上刘封,正是一番好斗。

曹操笑谓刘备道:

“此吾子也,玄德何不令汝子一同出战?”

言外之意,只是讽刺刘备派了假儿子上战场。

真儿子不如他曹操的优秀。

刘备闻言大怒,驱兵掩杀过去。

曹操退却,忽听得四下一声号响。

左右两侧,各杀出一军。

分别是马超和吴兰。

马超士卒,在并州蓄锐日久,此前长安一战,不过小试牛刀。

今日正是大显神威之时,一经入场,便耀武扬威,势不可当。

两军混战厮杀一场,曹兵抵敌不住,败走。

乱军中,曹彰正遇吴兰,两个交锋。

不数合,曹彰一戟刺吴兰于马下。

曹操收兵退回阳平关。

刘备虽然首战旗开得胜,却因折了吴兰心情郁闷,下令先收敛其尸骨再行进军。

阳平关内,沉重的城门在曹操身后轰然关闭。

他摘下头盔,花白的鬓角已被汗水浸透。

“好个大耳贼!”

曹操喘着粗气,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城墙垛口。

“当年在陈国煮酒论英雄时,倒是我小觑了他。”

当年曹操将自己与刘备放在同一个位置上,认为天下英雄唯你我二人而已。

如今看来,两人的差距是越来越远了。

程昱递上汗巾,低声道:

“关羽、张飞皆万人敌,今齐人又得马超并凉铁骑,实难力敌。”

此战也是双方的试探之战。

大抵就是看看在正面战场上,双方的硬实力如何。

事实证明,正面硬拼,魏军还是干不赢齐军。

尽管这支齐军内部已经生出了一些问题。

但除非这些问题突然全部爆发且激化,否则魏军很难从齐军身上讨得便宜。

曹操猛地转身,“仲德可有良策?”

程昱指向沙盘南侧:

“阳平关以南三十里,有一定军山。”

他手指沿着沔水方向划动,“若据此处,可断刘备粮道。”

“刘备远来辛苦,必率军来抢定军山。”

“届时可凭借山势之险,与刘备鏖斗。”

曹操颔首,同意了程昱抢占定军山的计划。

又商议由谁去守定军山。

不想曹操却道,“孤亲往可也。”

此言一出,众将哗然。

夏侯惇独目圆睁:

“魏公亲去太过凶险,还是另遣良将去往为善。”

曹操却摇了摇头,拒绝道:

“正因其险,非孤亲往不可!”

李世民曾评价曹操是一将之智有余,万乘之才不足。

二凤的意思就是觉得他在打仗方面跟曹操一样是一把好手,但要论玩政治,我远比你在行。

能得到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认可,曹操的军事水平肯定是汉末顶尖的。

身为主帅的他,此刻却选择亲身犯险,不是脑残劲犯了。

而是知道,眼下正是要命的时候,不拼不行!

因为他是弱者,正面会战打不过刘备。

他只能利用刘备粮草给养跟不上的缺点,跟他在这方面死磕。

弱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,永远没有选择。

他只能赌,赌刘备不敢放下一切来跟自己拼。

刘备输了,只是退出汉中而已。

曹操输了,那就是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。

所以,曹操根本没得选。

他不剑走偏锋,根本就赢不了。

至于第二个问题,即便定军山是用来拼命的,为何曹操一定要亲自去。

派夏侯惇、曹仁这种心腹爱将去就不行吗?

这就显示曹操魅力和脑子的时候了。

因为他要干的事,是属于成就赢了,不成就必死。

属于关键时刻的一锤子买卖。

拱卫定军山的任务太艰巨太危险,派别人很容易就虚了。

一旦中途打了退堂鼓,就彻底无力回天了。

不是他曹操亲自带队,根本没人能接下这项承接魏国国运的任务。

于是,曹操令夏侯惇、曹洪守阳平关。

他自己则带上魏国最精锐的一万部曲,南渡沔水,于定军山安营扎寨。

暮色沉沉,刘备大营内烛火摇曳。

刘备正对着吴兰的尸身默立,这位跟随他多年的将领胸前还插着曹彰的断刃。

关羽轻轻将手搭在兄长肩上,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安慰他。

“报——!”

斥候踉跄闯入,“曹贼亲率精兵占了定军山!”

刘备猛地转身,案上烛台被袖风扫落在地。

“好个曹阿瞒!杀我爱将,还敢出关寻衅!”

他一把绰起佩剑,喝道:

“传令,击鼓聚将!”

中军大帐内,众将争执不下。

张飞拍案而起:

“大哥!让俺去砍了那曹贼狗头!”

马超亦道:

“末将亦愿为齐王分忧。”

就在二将争先之时,简雍提醒刘备,莫忘了此次进军的战略目标。

刘备顿如醍醐灌顶,方想起还得去武都迁民。

那里居住了大量的氐人,不能让他们倒向曹操。

于是对马超、张飞二将吩咐道:

“两位可去往武都,迁氐民入关中,不可使之倒向曹操。”

二将闻言,只得从命。

刘备则自统大军,来攻定军山。

十二月初,冬。

定军山上朔风怒号,曹操登高远眺。

见山下“刘”字大旗如林,数万齐军已将山围得铁桶相似。

“刘备到底是亲自来了!”

曹操眉头紧锁,被刘备欺负了大半辈子,屡战屡败。

今日李翊不在,也该他二人堂堂正正决一次胜负了。

“传令——”

“命弓弩手上崖,滚木礌石备齐!”

“喏!”

魏军开始进行防御部署,迎接齐军的到来。

山下的齐军大帐,刘备也开始筹备攻山事宜。

左右将士苦劝:

“大王,如今魏军居高临下,占据地利。”

“如若强攻,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也。”

“不如暂时将定军山围住,别思夺山对策。”

定军山靠着沔水,要封锁住山上补给是不可能的。

唯一的办法,就是强攻下山头。

但是强攻又注定会吃高度的亏,属于进退两难的局面。

现在众将能想到的好办法,就是等张飞、马超在武都打开局面。

迫使曹魏战略转移,然后趁机使曹操放弃定军山。

但二人方去,期间刘备不能什么都不做。

并且,他也不相信,只有区区一万人的曹操,能挡得住他齐国五万大军的攻势。

即便其有山头优势。

“曹阿瞒见寡人,向来望风而逃。”

“今自困绝地,实乃天赐良机!”

“公等何以怯战者为?”

刘备斥责众人不敢夺山的念头。

曹操如今自己把自己困在山巅上,不是引颈就戮又是什么?

刘备又以剑指山巅,朗声说道:

“此役若得生擒曹操,汉中唾手可得!”

“公等皆是随寡人征战多年的军中宿将,何以面对一个小小的定军山头,而不敢应战耶?”

张南、冯习二将谏曰:

“王上,将士们自河南、关中征战以来,已是十分疲敝。”

“蜀道又难走,行至这里未得几日休整。”

“如今又要强攻定军山头,只恐不易取。”

刘备拍案而起,说道:

“正因寡人知将士疲敝,才想早日结束战争。”

“若拖延日久,岂非使将士们更加辛苦?”

“可传寡人军令,只要攻下汉中。”

“寡人立马收兵,让将士们回家,与亲人团聚。”

这……

张南、冯习对视一眼。

“去啊!”

“喏。”

二将应声而退。

简雍缓步走至刘备身旁,说道:

“王上,如今丞相不在此地,是否将前线军报另书副本。”

“然后发往雒阳,教丞相参之?”

刘备挥了挥手,说道:

“此去雒阳,往返少说两旬,军情不能第一时间相通。”

“况丞相正在抚定河南,本就日理万机,又何必使其劳心于汉中战事?”

“须知,这大齐天下,乃是寡人与李相共谋,乃得有今日。”

“起兵至今,历经大小数十战役。”

“曹操更是从未胜过寡人,寡人今日要强取定军山,其奈我何?”

“莫非寡人不知兵?”

简雍一时默认,他心里清楚,此时骄傲冲昏了刘备的头脑。

站在刘备视角,他面对曹操的确是百战百胜,未尝一败。

可简雍作为刘备发小,一直跟随则刘备的他,却清楚地记得——

初平二年时,刘备赶来徐州刚在郯县曹操击败。

也就是在那时,刘备于乱军中找到了自己的张良、萧何、韩信三合一。

不过想想也对,

郯县之败,于刘备的军旅生涯中不过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污点。

后面的刘备在李翊的辅佐下,不知道打了多少漂亮的胜仗。

又怎可能会记得一场微不足道的郯县之败呢?

在刘备的坚持下,齐军开始强攻定军山。

三通鼓罢,刘备亲自指挥士兵,攀崖攻山。

山上箭雨倾泻,先锋军死伤枕藉。

滚木轰鸣,数十士卒应声坠崖。

齐军的先头部队,很快被曹军击退。

见曹操挡住了自己的第一波攻势,刘备不禁大怒。

“竖子阿瞒,安敢杀吾军人!”

于是不顾劝阻,亲执盾牌,踏尸而进。

众将士只得奋勇向前,护在刘备左右前进。

山腰处,曹操玄甲已染血。

亲兵急报:

“魏公!西侧有敌突破!”

“慌什么!”

曹操一剑劈断眼前箭杆,“待敌至百步时再报!”

说着,曹操继续率军抵抗正前方的齐军。

须臾,亲兵来报:

“魏公,敌至百步矣!”

曹操大怒,“敌至近前乃白我!”

俄顷,只见曹彰血染征袍,报道:

“父帅,刘备亲自率军,已破二道寨栅!”

曹操乃上前观之,抚剑道:

“刘玄德欺吾兵少耶?”

即令曹彰率虎豹骑居左,高祚领弓弩手据右,自统中军压阵。

与此同时,张南正率军攀崖,藤牌方举,忽闻破空之声。

高祚在崖上喝令:”放箭!”

一时间,羽箭如飞蝗蔽日。

滚木礌石,不计其数,轰然坠下。

张南大呼:

“进则生,退则死!”

言罢,亲执盾牌而上,连破三重鹿角。

忽见一将金盔黄须,挺戟杀来,正是曹彰。

曹彰大喝:

“鼠辈受死!”

画戟横扫,连斩三卒。

张南挺枪迎战,枪戟相格,火花四溅。

战约五合,张南臂甲被挑破。

曹彰回马一戟,刺张南于马下。

冯习见状,怒发冲冠:

“还我兄弟命来!”

挥刀直取曹彰。

高祚伏在在崖上,弯弓搭箭,一箭正中冯习右目。

冯习惨叫坠崖,被乱军践踏而亡。

刘备见连折二将,目眦尽裂:

“曹贼!吾誓杀汝!”

亲执宝剑,盾牌,杀上山腰。

曹操令旗一挥,曹纯率虎豹骑迎战。

两军混战间,刘备遥望见曹操亦在阵中。

乃怒喝道:

“曹贼!汝已技穷矣,何不早降!”

曹操冷笑:

“大耳贼!今日鹿死谁手,尤未可知也!”

两军混战,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。

正值僵持之际,高祚率弓弩手包抄到了刘备后路。

曹彰复引骑兵冲阵,齐军大乱,死伤无数。

刘备见半数兄弟,尽数折倒,更加气愤。

从副将身旁夺下一剑,手持双剑,要上去找曹操单挑。

是时,前线箭如雨下。

就连不少前排精锐都应声倒地,而刘备却因上头,要继续冲阵。

唬得周围将士,连忙将之拦住。

刘备不听,执意要上去。

时监军庞统见此,乃抢在刘备身前,与刘备一起冲阵。

刘备大惊,高呼:

“士元避箭!”

庞统却道:

“明公尚亲当矢石,况我小人乎?”

刘备见此,只得拉着庞统的手,退回本阵。

而曹军此刻也占据了优势,齐军若再不撤退,便很有可能被曹军利用地形优势。

于山麓中形成合围之势,一举全歼。

此时,众将再次劝刘备撤军。

刘备见势不可为,乃长叹一声:

“天不助汉乎!”

无奈之下,只得下令鸣金收兵。

曹操立于山巅,见齐军败退,抚剑叹曰:

“刘玄德,真吾敌手也!”

经过一番苦战,魏军总算击退了齐军的攻势,守住了定军山。

此役,魏军折损千余,齐军伤亡逾万。

山涧为之赤。

……

残阳如血,映得定军山一片赤红。

刘备勒马立于营门前,铠甲上满是刀痕箭孔。

那身原本鲜亮的绿锦战袍已被血与尘染作暗褐色。

身后残兵三三两两踉跄归营,有人搀扶着伤者,有人抬着同袍尸首,脚步拖沓如负千钧。

“王上……”

简雍迎上前来,声音嘶哑,“各部点算已毕,折损万人有余。”

刘备下颌绷紧,胡须上沾着不知是谁的血。

他未答话,只将马鞭丢给亲兵,大步走向中军大帐。

帐内烛火未燃,暮色自缝隙渗入,在地上投下道道血痕似的暗影。

案几上军报堆积,最上一卷展开着——正是出征前李翊写给他的《谏止伐蜀疏》。

刘备伸手抚过竹简,望着李翊的亲笔书信。

不禁喉头发苦。

他不明白,当年自己起兵之时,哪有今日之雄厚实力?

可照样干翻了不可一世的袁术、袁绍。

如今自己的实力早已远迈二袁,为何反而会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,打不赢曹操?

帐外忽起喧哗,夹杂着哭嚎怒骂。

刘备掀帘望去,见十余名徐州兵正与几名青州兵推搡。

一名瘸腿军汉嘶声喊道:

“入娘的!从雒阳到阳平关走了两月,脚跟都磨见了骨头。”

“今日又折了这许多乡亲!”

“战事何时是个头?”

战争就是这样,打了胜仗,大伙儿怎么着都能咬牙忍一忍。

可一旦打了败仗,此前积累的问题、矛盾会在一瞬之间全部爆发出来。

如山洪般泄下,谁也止不住。

“住口!”

许褚扬鞭厉喝,“有惑乱军心者斩!”

刘备沉吟半晌,缓步走上前,人群霎时静默。

那徐州兵见他来了,赶忙扑通跪倒:

“王上!小的们实在走不动了……”

“在关中时,弟兄们便已水土不服,如今又来蜀地,俺们实在是熬不住了。”

话未说完,已哽咽不能言。

“且去用饭。”

刘备扶起那名士兵,吩咐一旁的监军,让他给这些伤兵们吃点儿好的。

他自己则独自退回了帐中。

很明显,齐军的士气已经崩了。

尤其目前还折损了吴兰、张南、冯习三员大将。

这三员将领都是最早跟随刘备创业的一批。

虽然他们有李、关、张三人压在前头,使得此三人的光芒完全被他们遮住。

但他们毕竟是军中宿将,是跟随刘备最早的老干部。

结果三人全部战死,这对军队士气而言,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。

帐中烛火幽微,这时庖人走进帐中。

双手捧着陶盆,里面炖了只鸡。

“王上,趁热用些吧。”

庖人声音发颤,“不论如何,王上都得照顾好身子才是。”

刘备用筷子,夹起一股肋骨,忽然陷入了沉思。

“报——”

宿卫许褚掀帐而入,铁甲上凝着还夜露。

“王上,不知今夜随军口令为何?”

“鸡肋。”

刘备脱口而出,眉宇间一川不平。

“啊?鸡……鸡肋?”

许褚愕然,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
“鸡肋,鸡肋……”

刘备似未注意到许褚,只是反复念叨着筷子上的鸡肋。

许褚却误以为真,正色拱手道:

“末将明白了!”

抱拳退下后,将“鸡肋”的夜间口号传下。

时监军庞统亦在夜间巡视军营,听得夜间口令,亦大感诧异。

“鸡肋?”

庞统拦住许褚,出声质问道,“王上真这般说?”

“末将岂敢妄言。”

许褚点了点头,他其实也觉得哪里不太对。

“先生博学,可知其中奥妙?”

呵呵……

庞统抚须一笑,“鸡肋者,食之无肉,弃之可惜。”

“今王上进不能胜,退又恐人笑耳,故为此犯难。”

“哦?听先生这话的意思,莫非是说……”

“嘘!”

庞统忙比了一个噤声的动作,拉着许褚的手,至一隐蔽处。

“仲康,汝乃是质重少言之人,此话吾只对你说,你切莫乱言。”

许褚颔首,让庞统直言相告。

庞统乃解释道:

“当初李相爷在雒阳时,力劝王上莫要伐蜀。”

“王上不听,致有定军山一败。”

“如今损兵折将,王上也是两难。”

“那依先生的意思……?”

“让将士们收拾行装,准备撤军罢。”

“此事总得有人来做,不能让王上下不来台。”

“好,末将明白了。”

二人商议已定,便教军士收拾行装,说是准备撤军了。

寨中将士闻得撤军命令,无不欢腾。

喜悦之声,传遍全营,都在那里歌颂刘备恩德。

刘备被众人惊扰,出营来看,见大小将士都在那里庆祝。

诧怪道:

“我军方败,军士不忧反乐,何也?”

简雍乃回道:

“因王上下了撤军命令,将士思归,闻得此令,自然欣喜若狂。”

刘备愕然道,“寡人何曾下过此令?”

于是便问简雍,这话是谁传的?

简雍回说是庞统。

“士元?”

刘备眼波流转,不禁想起庞统白日为自己挡箭之事。

细细想来,士元在并州去历练已有数年了。

确实积累了不小的资历。

这些年他一直把目光放在诸葛亮身上,似乎忘却了自己身边还有这么多璞玉。

“叫士元来帐中见我。”

刘备撂下这句话后,便转身回到帐中去了。

简雍很快便找到庞统,问道:

“莫非王上下令撤军一事,乃是凤雏先生自作主张?”

“是如何,不是又如何?”庞统笑着问。

“嗐,倘若是,汝胆子可真不小。”

“纵是李相爷亦鲜少越过王上擅专,汝乃相爷后生,安敢为此?”

“相爷鲜少,便是有。”

“机会摆在眼前,而我不能不取。”

“什么机会?”简雍一脸茫然地问。

庞统笑而不答,直接去见刘备了。

齐王,王帐。

“……士元来了。”

刘备也不抬头,笔尖在竹简上批着军务,“坐。”

庞统趋步入内,向刘备见礼。

“士元跟了寡人多少年了?”刘备突然问。

“自随叔父于襄阳投徐州来,至今已十三载矣。”

庞统平静地回答道,似乎完全没有担心过刘备会问责他擅传军令一事。

“在并州呢?”

刘备又问。

“整十年。”

庞统喉结滚动,“统受李相爷嘱托,蒙王上恩典,调任并州别驾,而来十年矣。”

提到并州的履历时,庞统的语气更显从容自信。

因为十年的背后,是庞统一步一个脚印,脚踏实地的走出来的。

“十年了……”

刘备的笔尖终于落下,不禁抬头慨叹:

“人生能有几个十年?”

“汝能在并州那等苦寒之地扎根,足见士元之沉稳。”

刘备无奈地笑笑,摇了摇头。

从前,他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诸葛亮当成是李翊的代餐。

于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培养他,拿荆州出来捧他。

希望将来能够自己的儿子,也留下一个青春版的李翊。

现在看来,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多少有些幼稚了。

竟耽误了一个同样出色的后辈近十年的青春岁月。

但这也怪李翊太过优秀了。

正所谓,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
有了李翊珠玉在前,后来的诸葛亮、庞统、徐庶等人再是优秀,又能在刘备心中掀起多大波澜呢?

刘备选择了诸葛亮,是因为他跟李翊很像。

丰神俊朗,温润如玉,有雄才。

而相貌质朴憨厚,性格又更加激进的庞统,在与诸葛亮的竞争中天然地就处于劣势。

卧龙凤雏虽是齐名的雄才。

但二人性格与行事风格大有不同。

诸葛亮谦虚温润,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。

庞士元轻狂重名,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毒士。

两人几乎是相反的一面。

尤其在出仕一途。

比起诸葛亮的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。

庞统是“丈夫处世,当带金佩紫,焉有屈洪流之量”。

庞统是远比诸葛亮要更想“进步”的。

但偏偏刘备又更加欣赏诸葛亮这种类李翊的温润君子。

就连李翊似乎也看好诸葛亮。

就在庞统以为没法继续进步之时,还是李翊站出来提点了一下他。

“赴并州以砺其资,少年昂首,必见乾坤之浩荡。”

庞统信任李翊,甘愿放弃荆、徐之富庶,赴并州砥砺打磨自己。

这一磨就是十年。

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。

“士元,等汉中之战结束,你便随寡人回朝廷罢。”刘备忽然开口。

庞统一凛,旋即心中狂喜!

刘备这话的意思,就是要把庞统给调到中央去任职!

看来这十年的资历没有白熬,总算是让刘备注意到了自己。

也怪刘备身边耀眼的明星太多。

要搁历史上的刘备,哪可能十年都会注意不到他?

正如在得到诸葛亮之前,刘备身边的文人都是简雍、麋竺、孙乾等辈。

这样一对比,不更显得诸葛亮牛逼么?

可本位面,诸葛亮、庞统到来之前都有谁?

那是荀攸、陈登、鲁肃、刘晔等大才,更别提还有一颗天枢星了。

当刘备体会了拥有这些大才的感觉之后,除非你卧龙凤雏能够展现出完全碾压他们的才能。

否则就是很难引得刘备的高度重视。

至少不会对李翊那样掏心窝子,无话不谈。

“哦对了,这鸡肋之随军口号,可是你代寡人下的?”

“……是,鸡肋者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”

“正映衬我军现状,故统斗胆猜测王上将欲撤军。”

刘备背着手,面上似笑非笑。

用冷冰冰的语气说道:

“寡人从未下过此令,汝敢代我越俎代庖。”

“此李相教你为乎?”

庞统并未被刘备的装腔作势吓到,而是平静地回答道:

“李相独教一事:王上非曹氏之俦,厚待臣属,必不相负。”

“臣虽不敢僭代王事,然见王之过,安得不谏?”

哈哈哈……

刘备闻言大笑,在这一刻他终于释怀了。

原来不是诸葛亮像李翊,而是诸葛亮与庞统加起来才像他。

诸葛亮就是李翊的表面,温润如玉,翩翩君子。

庞统则是李翊内心隐藏的一面,该狠辣时狠辣,该杀时就杀。

就连为人处世时,都似他一般圆滑。

“……子玉,原来这便是你给寡人留下的璞玉么?”

刘备心中暗叹,又对庞统唤道:

“士元,可坐下来与寡人一同吃鸡。”

刘备邀庞统坐下一起吃适才没吃完的炖鸡。

这是李翊才有的殊荣,庞统大感荣幸,连连谢过。

次日,刘备正式官宣撤军。

简雍见刘备心情大好,也不禁调侃老板道:

“王上不要汉中耶?”

刘备笑着一指并马而行的庞统:

“汉中已在吾手,何谓不要?”

……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play
next
close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