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抠门,朱元璋肯定比那些富商还要抠。
其实自打今年六月份以来,这倭寇出没的报告,也就发生了多起。
如果是按照历史,考虑到海上说不定还有张士诚的余党,流窜于海外,为了防止这些人勾结外部势力,影响大明京师的安危,朱元璋说不定就采取禁海政策了。
然则李可的又一封奏疏,打断了他要禁海的政策。
“才一年时间,就赚了一百九十八万两?”
如果是按照现在明初的米价,以及国家的税收来看,这收入已经占了国家税收的百分之七,到百分之八,差不多可以看作是近一成的收入了。
想想,才出海一年,就赚了整个国家税收的一成收入,再联想到两人曾经一起畅想过的治隆唐宋。
朱元璋接下来的安排,也就从实施海禁,变成了出兵护送商队,从福州返回长江口。
当二三百艘战舰出现在福州海面上时,那些客商也是一个个欢呼雀跃。
带头的人,汤和、廖永忠等人。
这些个军爷们,看到李可赚回来那一箱箱的财宝,那眼睛都瞪直了。
对李可那个客气啊!
毕竟万一有一天,李可会拿这些钱来‘送给’自己呢。
十一月下旬。
李可返回京师。
而此时的京师,也早已是物是人非。
不对!
这样说太过于夸张了,不就是杨宪被砍了嘛。
秋七月,也就是李可出发来福州后没多久,杨宪从右丞被提拔为左丞,紧接着,杨宪可能感觉自己比李可的老师李善长还厉害。
因为李善长时人都说,既无相才,也无为相的气度,那杨宪自己自认自己肯定是有相才的,趁着李可不在这一段时间,就开始攻击他老师李善长。
结果具体过程,反正李可也不知道,等他回来,杨宪已经有罪诛了。
估计两人在狗咬狗的时候,都甩出了双方不少的黑料。
以至于他老师李善长,现在也病倒留在家中。
所以现在的中书省,其实是没有人了。
回来后,李可首先自然是先去见过朱元璋了。
“臣,李可,见过陛下!”
大善殿。
李可一脸的不卑不亢,看着朱元璋。
朱元璋也摆起了谱来,并不搭理他,而是自顾自地看着书。
李可见对方没有反应,只好悄悄地走了上去,问道:“陛下看什么书,看得这么认真?”
朱元璋脑海中想象的因为赚了一百九十八万贯,然后李可的尾巴就翘到天上去,喜形于色的情况,并没有发现。
只能说……
几乎跟以前没什么太大的变化。
朱元璋眼看李可没他想象中的反应,也是道:“你这三个月过得很不错,朕听闻,你还请了出海的所有人一起吃饭,吃大餐。”
李可便道:“都是家常饭菜,一点都不贵!要知道人家在海上,可是随时都会死的,这回来吃顿好的,那以后人家才会愿意继续出海啊。”
朱元璋又道:“此次朕派汤和他们去护送你们回来,这军费你得出!”
李可一脸的震惊,“陛下你这不是强抢吗!”
朱元璋便道:“朕不管,至少给个一百万两。”
李可根本不搭他的话,反倒是为后续筹谋起来,“陛下,臣以为,是不是得在东南沿海一带,建立一批稳定的海军?人数不必多,而且多了也养不起,以防备倭患?”
说完,李可又接着道:“只是,我对养兵也没什么经验,话说……大明养一个士兵,一年需要多少钱?”
朱元璋便盯着他。
不是!
朕同意你养兵了?你就问养一个兵多少钱。
朱元璋紧接着回道:“卫所兵,几乎不用花钱。给他们土地就行了。”
李可便道:“臣的意思是,要组建一支训练有素,专门针对海上倭寇的军队,如今大明的卫所兵,你让他们在陆地上跟倭寇打可以,可这样的,他没有追击能力啊。”
朱元璋便道:“那你想怎样?”
李可道:“臣以为,终归是要在东南地区,组建一支具备能够出海打击倭寇能力的海军才好。”
朱元璋又问道:“那你是不是还想要自荐?”
李可便一脸无辜地道:“我又不会打仗,而且谁愿意整天漂在海上?我还不如回家陪公主呢。”
“恳请陛下深思熟虑,与相关熟悉海战的将领,研究出一套东南沿海备倭方案。”
朱元璋琢磨了下,好像不管他从哪一个角度,都很难挖出李可手里的钱。
最后想了想,觉得暂时还是算了!
接下来道:“你说的这个,朕会考虑。你的老师生病了,你回去的时候,顺道去看看你老师吧。”
李可也是一脸惊讶的表情,“啊?很严重?老师他什么病?”
……
让人把李可给送走。
这天下还有大把地方需要去打仗呢,如今,李可又给他整了一个难题回来。
琢磨了一会后,反正他不管,这钱粮必须李可出。
他在海外赚了那么多的钱,他理应把这部分的军费给付了。
至于说派谁去分李可的权。
那肯定是自己的心腹大将才行。
可好像熟悉水战的,也就那么几个。
汤和、廖永忠。
貌似,也唯有廖永忠了。
可廖永忠此人,跟杨宪有一定的串联,而且还曾派人窥探他的心思,虽智勇超迈,但并非真正合适的人选。
否则……这每次出征,他也就不需要让汤和当主,而廖永忠副之。
最后想了又想,只能是命人写了一份旨意,然后让此时正在东南沿海练兵的吴祯入朝来见他。
吴祯此人,虽说也偶有犯错的时候,但起码比汤和、廖永忠都要靠谱得多。
朱元璋是不可能让李可既掌握那么多的钱财,又掌握兵权的。
即便李可不一定有这样的心思。
而就在李可回来前,像是徐达、李文忠等人也回来了。
朱元璋大封功臣。
这一年……
元帝崩于应昌,北元祸患已经降至最低。
在封爵的时候,朱元璋十分罕见地,没有一上来就说众将的功劳,而是说他自己的功劳。
一方面,体现了他的不自信,你看李世民,亲自带兵打仗,战马都死了六匹,所以众将没有一个敢不服的。你不服,你也去冲锋陷阵试试。
但是朱元璋不同,他很少亲自带兵打仗,尤其这些年的北伐也都是让徐达他们去打的。
若是此时他不说自己战略布局如何正确,根本压不住那些骄兵悍将。
另一方面,淮西勋贵在打下天下后,也开始越发骄纵,多行不法之事。
就拿李善长来说,恐怕压根就没病,说不定只是因为害怕,所以才装病罢了。
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兄弟们,终究是慢慢地活成了他们以前最讨厌的人的模样。
可你说真的处置他们么?
那他们这出生入死的,为的到底又是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