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 -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
马皇后闻言都惊了。

这文官怎么到了后面,居然变成了这个样子,如此胆大包天,这样的丧心病狂?

居然敢干出这种事情!

杀皇帝啊!

在此以前,她很难将杀皇帝和那些文官们联系到一起。

一直以来,文官给她的印象那就是虽然有些时候,确实是比较恶心人了一些。

但是整体上,却偏向软弱的。

最起码不敢干出杀皇帝这种事情。

对储君下手,在马皇后看来,就已经是顶了天了。

可哪能想到,这些人居然还敢杀皇帝!

杀皇帝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,马皇后对历史也了解的不少。

比如汉末时,刘辩被废,后又被毒杀。

一般到了王朝改朝换代之时,大多的皇帝都很少有什么好下场。

南北朝时刘裕杀的皇帝更多。

还有唐朝,到了后期朝廷这边宦官掌军,权力太大了,皇帝成了傀儡。

那些宦官们想要废皇帝就能废,而那些被废掉的皇帝,除了一个被幽禁至死外,剩下的基本很快都被杀了。

她原本以为这种事情不会出现在自己大明。

可哪能想到,武将们,宦官们不这么干了,却轮到文官们开始如此做了。

“在咱大明,死的不明不白,被那些狗屁文人给害死的皇帝可不少。

宪宗,仁宗,以及武宗这爷孙三个,都是接连被害死。

其中宪宗和仁宗这两人,都是被同一个太医给开错了药吃死的。”

“这些人……竟如此恶毒!竟敢对皇帝下手!”

马皇后的声音都不由的提高了一些。

太医,那可是专门为皇帝看病的!

可以说,是皇家的专属医者,结果,这本该效忠皇家的专属医者,居然成了夺命之人,连皇帝都能被其夺了命。

这事简直不敢想!

为之振动的同时,马皇后也很快发现了这件事情里面的,一些非同寻常之处。

“重八,这……事情不对吧?

给皇帝开错了药,导致皇帝身死,这是多大的罪过?

医治死皇帝的人,还不得被诛了九族?

怎么还能接着任职,在后面又治死一个皇帝?

马皇后表达出了她的不解。

朱元璋冷笑:“妹子,这就是那些文官集团的强大之处了。

那刘文泰把宪宗给治死之后,对于他的处理,仅仅只是降职,连太医院都没赶出去,仍然在太医院里任职。

不仅如此,过了几年风声平息之后,他又成为了太医院的一把手。

过的是风生水起。

而到了后面,再次开错药把仁宗也给毒杀了之后,武宗这个仁宗亲儿子上台,想要把刘文泰给杀了。

同样是有很多人跳出来阻止皇帝,不让皇帝杀刘文泰。

最终只是将他赶出了太医院。”

马皇后闻言,只觉离奇。

这都可以?

连着治死两个皇帝,太医都不带死的。

对于那文官的嚣张跋扈程度,也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。

这些人是当真可恶,居然如此张狂,这般大胆!

连演都不演了,把不少事儿都给摆到了台面上去。

接连治死两位皇帝,居然还能不丢性命,足可见文官势力之强,又是何等的嚣张跋扈!

简直耸人听闻!

“重八,那个时候我大明是不是也和唐朝中后期那样,发生了类似安史之乱的事儿。

导致大量国土丢失,地方上藩镇林立,国都接连沦陷,皇帝也不断出逃?”

朱元璋摇了摇头:“妹子,咱大明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破事,可是却远远没有唐朝中后期那般的严重。

大明国都没有丢,一直到亡国才算是没了。

天子的也同样没有出逃。

也没有丢掉太多疆土,整体还是稳定的。”

听了朱元璋的话,马皇后对于这些文官们的张狂,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。

在大明趋于稳定之时,都能接连杀皇帝,干出这种种兽行,文官可这当真不是个好东西!

“妹子,如果说这两人是被太医开错了药死掉的,那武宗落水而亡,就更加的离奇了。

这武宗是个好皇帝,敢于通过自己的办法,去和那文官集团去斗争,想要摆脱文官集团的钳制。

他当皇帝时,对外亲自领兵打仗,还能打胜仗,解决边患,也想要做实事,能力很不错。

但这种能力不错的皇帝,显然是那些文官们最不想看到的。

所以,遭到了文官的强烈反对。

最终的结果,就是明武宗这个可以亲自上马披挂敌的皇帝,接连落水,最终去世,年仅三十一岁!

最为离奇的是,从他最后一次落水到死亡中间足足隔了大半年的时间。

结果,愣是把皇帝的死因归结到了落水之上。

而且,在京师生病之后,他这病被太医院的人越治越严重。

后面他想要让民间的医生,入宫为他诊治。

结果完全被他的老师,兼内阁首辅杨廷和,这个大权臣断然拒绝。

后面武宗死了,却还说是因为落水而亡……”

“砰!”

马皇后狠狠的一巴掌拍在了椅子上。

能让一向祥和的马皇后,变成这个样子,可见这些人干的事情到底有多过分。

“武宗没有儿子,所以就需要从宗室里面选人继承皇位。

杨廷和这老东西,想要找个好拿捏的人来当皇帝。

结果选来选去,选到了老道士。

在这件事情上,杨廷和这狗贼是打了眼,有了一个喜闻乐见的结局。

嘉靖人未到京师,就开始和杨廷和较劲,和文官集团掰腕子,后面把杨廷和给整了个欲仙欲死。

嘉靖这家伙,虽然不少事情上做的并不行,但是论起政治手腕,权谋这些,可是很强的。

可就算是他这样的,那也同样是危险重重,住处接连失火,险些被烧死。

还被宫女勒脖子,差点气绝身亡。

被太医院的太医给救了过来。

再然后,这个救了嘉靖的太医很快就没了命。

治死两位皇帝的人,屁事没有,救活了皇帝的却没了命。

这里面的事,妹子你品品,这都它娘的是些什么!

还有,这嘉靖儿子没少生,结果还全都不能长大成人。

愣是把他的诸多儿子弄成了一根独苗。

让他后面不得不相信二龙不相见之说……

而他的儿子,也被整废了。

论及权谋,论起能力,那是远远比不上他爹。

对于文官集团根本没什么反抗。

这货登基之后,直接来了垂拱而治理。

他这个拱,是高拱。

可以说,任由这些人施为,他什么都不管。

妹子,知道咱为什么一直对这些文人抱有很高的警惕,绝对不肯弄什么君与士大夫共天下了吗?

就是因为咱老早就意识到,文人不行,或者说是任何一个团体太大了,一家独大了都不行。

武将实力太强,唐朝的藩镇之乱,五代十国遗祸无穷。

文人势力大了,就会像宋朝一样极其软弱无能,对外卑躬屈膝,屈辱二字,贯穿始终。

太监太强了也不行,尤其是太监掌军,更是禁忌。

至于说外戚专权,也同样不可取。

历史上给的教训实在太多了。

咱大明到了后面,这些文官集团所干出来的事儿,也证明了咱所想是很正确的。”

也正是因为历史上的教训太多,所以让朱元璋在依靠谁来治国这上面,以往而没少迷茫。

“那……重八,又该如何来解决?总不能一直不科举吧?”

“兴建新学问,将旧学问里面的不少糟粕给剔除,引领社会风潮。

给百姓,给那些上学的人,都讲家国大义。

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

知道力气该往哪里用,要尽可能的来开启民智。”

皇帝要和下面的百姓站在一起,百姓才是根基之所在。

百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!

当然,仅仅只是这些还不行。

咱觉得,还要尽可能的来维持文武之间的平衡。

想要一直维持文武平衡很难,尤其是加大教育,开了科举之后。

文官越来越强势,几乎不可避免。

但是,咱却想要通过一些办法,来把这个事儿避免了。

就算是不能避免,也要尽可能的延缓这个过程。

就算是今后,文官再次彻底的压过武将,那也不至于让武将,直接跌落到尘埃里。

所以在接下来咱准备办军事学院,培养各种人才。

同时,也要开武举来取才。

要把这些,经过专业知识进行的人才,送入军中。

让他们逐渐的成为军中的骨干。

若是今后条件可以了,最好在军中推行扫盲运动,让那些将士们都尽可能的去识字。

并不厌其烦的去告诉他们,他们是大明的兵,他们的任务是保家卫国,是守护百姓。

他们是百姓的子弟兵……”

什么如何维持文武平衡这件事儿,对于朱元璋而言也挺难。

难的不是他活着的时候,而是他去世之后。

哪怕是有后世的经验来进行借鉴,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能把这事给办成了。

能保证武将不会衰落,再次被文官给压制。

但他知道的是,有了他的这些举措后,能在很大程度上来提升武将们的地位。

不至于面对文官之时,毫无还手之力。

“除此之外,咱觉得咱这边还要作出相应的规定来。

明确皇帝是天下兵马大元帅,这点儿任何人都不能改变。

皇帝就是三军的最高统帅,拥有最高军权,谁都不能以任何理由,任何形式,把军权从皇帝手中给剥夺走。

胆敢这样做的人,天下共诛之!”

朱元璋做出这么一个决定,也是吸取后面的那些教训。

文官彻底做大,疯狂压制武将,乃至于是压着皇帝就是从朱祁镇这狗东西,土木堡丧师辱国之后开始的。

有了朱祁镇这么一个玩意儿,在后面的那些文官们,就开始疯狂的揽军权。

今后遇到再想碰军权的皇帝,就开始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限制皇帝。

任何时候,兵权都不能少。

没了兵权,那就是真成了砧板的鱼肉,任人宰割,就算是皇帝也一样不行。

若文官掌握军权,坐大之后,能好好的治理国家,朱元璋也认了。

他这边让他们坐大,也不是不行。

可是,文官们坐大后,那是各种的不做人。

胡作非为,嚣张跋扈,把天下给弄得一团糟,要多过分就有多过分!

那在这种情况下,他这边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规定,明确皇帝手握大军的正当性。

皇帝拥有最高的军权,虽然有可能会出现朱祁镇这样的狗东西。

可是,并不是说每一个皇帝都是朱祁镇。

后面的朱厚照就很不错。

若当时的朱厚照能光明正大的掌军,那大明到了那时,出现中兴不是不可能。

局面很有可能会有一个极大的改变……

“重八,有了这些……就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吗?

今后……那些学心学的人上来后,时间久了,莫非……他们就不会失了本心,开始胡乱作为?

就不会形成新的团体?

廖永忠,李善长,淮西的很多人,当初跟着重八你打天下的时候,那都是对于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的。

可是大明建立,他们位高权重后,又转变的有多快?”

马皇后望着朱元璋问出了她心中疑惑,对于未来有着深深的忧虑。

朱元璋听了马皇后之言,也有些沉默。

“妹子,你说的很对,考虑的也的确很深远。

除了少数品格高尚,觉悟很高的人,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人。

贪财好色,想要把更大的权力,更多的财富握在手里,供自己享乐,乃至于是流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。

采用这新的办法培养出来的人,一开始时肯定会很好用。

可时间久了,只怕也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
这些事儿,咱也没办法避免。

做出了这些改变后,后面将会如何,咱也管不了,咱也没那么大的能力。

咱能做的,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,把事情去做好,少给后代留些坑,把咱大明的基调给定下来。

至于几十上百年后,也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!

咱相信,到了那时,也肯定会有有识之士站起来,来尝试着解决问题。

后面的事情如何,只有天知道……”

说起这话,朱元璋心中为之怅然。

上辈子的时候,他就想弄出万世不易之法,由着自己这个开国皇帝,把各种事情都给制定好,流传下去,不出乱子。

可是在现代时,观看自己大明的历史,却明明白白的告诉他,根本不可能。

很多的政策都有时效性的,哪怕自己再聪明,对于后面出现的很多事情,也无法预料。

所以到了如今,再次重来,他也不奢求自己能开万世太平。

自己所做的这些,能保证大明自己在位置,以及去世之后的几十近百年里,整体上去向是好的,就已经满足了。

马皇后跟着点了点头,对于自己家重八所言,觉得认可。

这治国之事,确实太过于复杂了。

确实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……

……

“活捉了陈之礼?哈哈,干的不错!本王记你们大功!”

百花岛附近的海战,如今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。

朱棣所乘坐的战船,在消灭了目标后,返回到了之前的位置。

很快,便有各种消息,从四面八方修建汇集过来,

他这里没过多久,就得到了活捉陈之礼的事儿。

活捉敌将,本身就是大功一件,很能提振军心士气,这件事情上,朱棣自然不可能会去扫兴。

一支军队想要拥有强盛的战斗力,那么严格的军纪,以及赏罚分明,是必不可少的。

而且这次,也是大明海军的头一次战斗,就打得这样漂亮。

经此一战之后,海上的海寇不足为虑。

大明市舶司出海经商,不用太过于担忧这些海寇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朱棣自然不会冷落这些立下大功之人。

随后,亲自见了那活捉陈之礼的将士,对他们进行了嘉奖。

至于后续的奖励,需要按功劳来,有相应的标准。

这些将士,能亲自来见燕王殿下,并且燕王殿下还对他们的壮举赞不绝口,亲自说了他们是大功一件,就足够让他们格外振奋。

走路时脚下轻飘飘的,胸脯挺的很高。

这些有功的将士离开后,朱棣也让人把陈之礼给带了上来。

这个时候的陈之礼,四肢都是软塌塌的,断口处肿胀的厉害。

人也显得没精神。

但是,在见到朱棣之后,还是强打起了精神来。

“把这狗贼给片了!丢下海里面喂鱼!”

对于陈之礼,朱棣也懒得多说多费什么口舌。

若非这名贼首,是将士们活捉送过来的。

他连见都不会见,直接就下令给砍了。

原本陈之礼,还想要表现一番威武不屈,甚至于还准备凑近了,吐朱棣一口唾沫。

哪能想到,这个朱老四居然下达这样的命令!

这让他又气又急。

自己怎么说也是号令一方的大人物,朱棣竟如此对待自己!

眼见的有明军要执行朱棣的命令,他也顾不得这些憋屈的心思了。

忙问出了一个,他最想得知的消息……

……

“重八,老四……老四他是不是也老早就去世了?”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play
next
close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