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说刘备完成登基大典。
正式定国号为汉,年号章武。
立袁瑛为皇后,甘梅为贵人,刘禅为太子。
其余诸子皆有封王。
接下来,便是众人翘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。
这一天,众人实在是期待太久了。
早在当年平定荆州时,刘备已经受限于诸侯王身份不太好分封了。
再到河南平定之战,关中争夺之战,刘备更是直接明示众人暂时忍耐一时。
现在,众人该索取他们应得的回报了。
礼官高声唱道:
“李子玉上前听封!”
众人的目光,齐刷刷落在了李翊身上。
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,当然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。
关羽抚髯颔首,丹凤眼里罕见地流露出赞许。
他的性格从来都是傲上而不辱下,轻慢士大夫。
可唯独李翊例外,他真心敬佩李翊是一位忠厚长者。
张飞也是咧嘴露笑,从认识第一天起,他便一直敬佩这位先生。
当走过陈登身旁时,陈登亦向他颔首示意。
仿佛在说:
“今日之殊荣,乃兄弟应得。”
“登铭记不忘当年鱼脍救命之恩,与广陵保举之情。”
走至吕布身旁时,这位桀骜不驯的温侯也难得放下高傲,向他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
他不仅仅是李翊的姻亲,当年在濮阳被曹操打败之后,也多赖李翊举荐。
让他得以在汝南发展,便先后为国家征讨袁术、袁绍,立下赫赫战功。
他吕布一生大起大落,如今名列大汉凌烟阁功臣第十人。
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忠臣了!
这都与李翊脱不开关系。
最后,李翊来到刘备跟前。
君臣四目相对,相顾无言。
刘备展颜笑道:
“不瞒先生,朕起业至今,也未料想能有今日之局面。”
“此多赖先生之力也!”
李翊则不苟言笑,恭恭敬敬地作揖还礼:
“此臣分内之事也。”
满殿公卿静静地望着这对君臣,他二人有着超越友情的信任。
此刻的一说一答,却宛如初见。
是也,
或许在刘备心中,他依然拿李翊当他的师长,当他的好友,当他的手足兄弟。
但在李翊心中,刘备不管是什么身份。
在那之前,他都已经是自己的皇帝陛下,大汉天子了……
刘备笑容渐渐收起,转而面色变得严肃,朗声说道:
“李子玉近前来听封!”
李翊应声上前。
这时,以张郃、徐晃、甘宁、周泰为首的一众武将,纷纷将目光落在李翊身上。
“你们说,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?”
——————
三日前。
凌烟阁功臣榜单刚刚公布不久。
河北将领张郃、徐晃,淮南将领甘宁、周泰,蒋钦五人趁着夜色聚在雒阳城西的一处僻静宅院。
烛火摇曳间,张郃将一卷竹简摊开。
上面赫然写着劝李翊请让封王的请愿书。
“以李相爷赫赫之战功,封异姓王绰绰有余。”
“可高祖定下的白马盟誓……”
徐晃沉声说道。
“诶!盟誓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
“当年高祖不一样说过‘非功臣不侯’,可如今不也是列侯遍地么?”
甘宁出声打断,“如果说我大汉谁有能力打破这一规矩,唯有李相爷一人耳。”
“不错!”
周泰拍案而起,“此事只有让李相爷出面,才有机会。”
“他是功臣之首,只要他肯挑这个头。”
“咱们一起联名,此事未尝不可行。”
这两拨人一个在北,一个在南。
如果说天南地北的两拨人能够聚在一起,那一定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目的,共同的利益驱使。
他们的直系领导,共同位于凌烟阁前三名。
试想,如果他们的领导能够封王。
作为手下人,他们将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利益?
蛋糕只有那么大,要想分得最多的一块。
就得提前下手,选中最锋利的那把刀。
五人计议已定,次日便分头联络青州、徐州、并州等各系将领。
出乎意料的是,各派系将领竟出奇地一致表示赞同。
他们从未想过在汉朝,还有机会见着异姓王。
但李翊的出现,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幻想。
没有人不会想着打破这个幻想的。
因为只要开了这个口子,那也就意味着,不仅他们,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机会封王。
所以你便能看着,来自各个地区,有着不同利益纠纷的一众武将谋士。
在这一刻,竟能够展现出出奇的团结。
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称王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。
换做以前,他们想都不敢想。
但偏偏,
在公元三世纪,他们这帮人有幸见着地球最强碳基生物,最强政治动物的诞生。
李翊人缘好,人尽皆知。
但也有不喜欢他的人。
可即便是讨厌他的这拨人,也不得不承认,如果说谁有机会打破“非刘不王”的盟誓。
那除了李翊之外,再无别人了。
他立下的军功、干出的政绩,几乎是远超第二名的关羽。
毫不夸张的说,齐汉的整个政治架构,体系,都是李翊一手搭建出来的。
作为帝国工程师,再无比他更合适的人选。
来自天南地北的大家,并非是真心希望李翊能够封王。
但却很乐意见着李翊封王之后,所带来的连锁反应。
这是对刘家人不友好,但却对刘姓以外所有人都友好的壮举。
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,各阵营高级官员,都在联名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短短三日,就在册封大典开始的前一天。
一份联名请命书便秘密成形,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各州将领、高级官员的名字。
这一日,张郃、徐晃、甘宁、蒋钦四人联袂拜访丞相府。
“相爷用兵如神,彭城一战,大破曹魏百万大军。”
“虽古之名将,韩白二人也未必过此!”
蒋钦一见着李翊便面陈李翊之功绩。
徐晃接着补充说道:
“更难得相爷执政宽仁,河北百姓至今仍念‘李公田’之恩。”
“幽州李公毯之名,更是家喻户晓,使幽燕之民人人得以自足。”
甘宁、张郃也是轮番上阵,将李翊的功绩夸得天花乱坠。
李翊轻啜了一口茶汤,面上波澜不惊。
“李某之所为,于国家是功是过,自有分说。”
“明日册封大典便知,诸位今日专程来找我。”
“想必不是来面陈李某之功绩的吧?”
众人对视一眼,张郃率先开口,赔笑道:
“真是什么事都瞒不过相爷。”
“这是军中兄弟们的一点小小心意。”
说着,从怀中取出联名书。
李翊接过竹简,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——
河北系、淮南系、青州系、徐州系、并州系……
几乎涵盖了刘备麾下所有派系。
“大家都觉得,以相爷之功盖寰宇,当晋王爵。”
李翊面如止水,久久不言。
众人面面相觑,就在那里站着,静静等候。
半晌,李翊缓缓张口,叹息说道:
“封王的诱惑,对你们来说,便这么大吗?”
众人一愣,旋即齐齐拱手:
“我等微末之功,穷极一生亦不敢奢望至此。”
“只是我等皆以为,陛下向来赏罚分明。”
“以相爷不世之功,若不能够晋王爵,不足以彰明国家法度。”
“况册封大典,本就是为了赏赐有功之臣。”
“相爷盛德巍巍,虽伊尹、周公不能及也。”
“当晋得此位。”
李翊沉默半晌,目光落在了蒋钦、甘宁身上。
“陈元龙知此事否?”
“此我等自发为之,陈征南不知也。”
两人也都是混迹官场十几年的老油条了,怎么可能把陈登给供出来?
事实上,
各地阵营的领袖,都真的没有参与此事。
但他们全都知道这件事,也全都默许了这件事。
因为一旦成功,那他们不说现在,至少在将来的某一天是有机会封王的。
如果失败了,那他们也能够明哲保身,装作对此事不知情。
既然如此,各营领袖当然全都心照不宣的,默许众人签下这份联名书了。
如果没有这些大佬们的首肯,名下这些小弟,又如何敢自发跑到相府来“逼宫”呢?
这一切的背后,都是有人在推波助澜罢了。
“……呵呵。”
李翊面上丝毫不显,只是温和道:
“承蒙诸位厚爱,翊愧不敢当。”
“只是此事关乎国本,容我慎重考虑考虑。”
众人暗自舒一口气,此事毕竟关乎重大。
如果李翊骤然拒绝,那他们也不知道该是进是退的好。
现在见李翊愿意考虑,那便还有希望。
“善,夜已深沉,请相爷保重身体。”
“我等告退。”
众人各自退下。
待众人的脚步声消失在府门外后,屏风后转出来一道茜色身影。
袁莹袅袅走出,耳坠上的明珠随着步伐轻晃。
“孩子们睡了吗?”
李翊背着手,目视府门外,率先开口。
“……都睡下了。”
“夫君真要遂他们的意?”
袁莹将头轻轻埋在李翊怀里,柔声问。
李翊唇角微扬,反问:
“夫人以为呢?”
袁莹黛眉皱起,沉声道:
“依妾观之,除河北人外,并未有人真心想见夫君你封王。”
“他们只是盼你开了这个口子,他们好从中受益。”
“夫君若是应从,只恐将来惹出祸端来。”
“哦?”
李翊眉梢一扬,有些诧异地望着袁莹。
“不想夫人竟有如此见识,为夫也该对你刮目相看了。”
“嘻嘻,都是夫君教得好。”
“平日妾身在家相夫教子,耳濡目染,也晓得其中道理。”
李翊点了点头,骷髅王的女儿能有这种政治觉悟。
看来他的家庭环境是真的很不错。
能把呆子也给教成聪明人来。
“那夫君接下来打算怎么做?”袁莹出声问。
“进宫,面见天子。”
……
夜色如墨,雒阳宫中仅余几盏宫灯摇曳。
刘备正于偏殿批阅奏章,忽闻侍从来报:
“丞相求见。”
“宣。”
刘备搁下毛笔,抬眼望向殿门。
李翊紫袍玉带,手持一卷竹简,步履沉稳地踏入殿中。
烛火映照下,他眉宇间不见白日里的从容,反透着一丝凝重。
“陛下。”
李翊躬身行礼,“这么晚了,还未休息?”
李翊一向是公事公办,有事就直接说,不耽误时间。
但这一次,他罕见地上来先进行一次叙旧。
刘备揉了揉太阳穴,旋即展颜笑道:
“先生不也没睡么?”
“……呵呵,朕既为大汉天子,自然不能再向从前那般懒散。”
“诸多事务需朕批阅,况乎明日便是册封大典?”
“中间要封赏许多功臣,朕现在也是头疼。”
李翊眉梢一扬,躬身道:
“陛下,臣专为此事而来,有要事要禀报。”
说着,将竹简双手奉上。
刘备展开竹简来看,眉宇间一川不平。
但却也并未有太大的反应。
良久,刘备将竹简缓缓合上,沉默了片刻。
忽看向李翊,似笑非笑地问道:
“先生对此如何看?”
李翊不假思索,正色答:
“当年高祖立下白马盟誓,非刘不王。”
“臣不敢破此先例。”
刘备握着竹简,在案上轻轻敲打。
忽而笑道:
“军中诸将,联名请朕封先生为王。”
“朕倒觉得,以先生之功,封王合情合理。”
“既是众望所归,先生何必推辞?”
李翊闻言,再次躬身一揖。
他抬头直视刘备,说道:
“陛下,正如臣方才所言。”
“高祖有誓: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。”
“臣德薄智短,岂敢为此破誓之人?”
“……子玉。”
刘备目光忽然一凛,站起身来,面对面,直视李翊的眼眸。
“你我相交十八年,此间只你我二人,四下更无六耳。”
“朕……不!备在这里向你承诺。”
“只有你想,明日册封大典上。”
“备愿意为你破白马盟誓,破例为你封王!”
四目相对,两顾无言。
两人的目光彼此直视,无一人为之闪躲。
李翊不卑不亢,语气平静地回答:
“臣若为第一个异姓王,将来必有第二人、第三人。”
“如今国家方趋于稳定,四海尚未靖平。”
“开此先例,必生祸端。”
“臣为国家社稷着想,不敢为此第一人也。”
呼……
刘备长长地呼了口气。
他的脸上看不出来是何种神色。
如释重负?感慨叹息?
李翊读不出来,但他知道——
未来的路,将很难很难走。
“……子玉,这便是你的答案么?”
“始终如一。”
“那你打算如何做?”
李翊二话不说,走至殿角的火炉旁,在刘备的注视下。
径直将竹简掷入炉中。
青烟袅袅升起,火舌迅速吞噬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签名。
张郃、徐晃、甘宁、蒋钦……
一个个名字在火焰中化作灰烬。
殿外忽起狂风,卷着灰烬盘旋而上。
刘备望着那飘散的余烬,暗自慨叹:
“子玉啊子玉,朕此生能遇着你……”
“比之高祖、光武要幸运百倍、千倍、万倍!”
——————
“你们说,相爷会向陛下求取王位么?”
众人低声议论着,都在那里盼着李翊答应昨晚的请求。
未等李翊开口,刘备忽然说道:
“适才,朕册封了膝下几位子嗣为王。”
“但朕转念一想,以先生之劳苦功高,功勋卓著。”
“亦未尝不可为王!”
此言一出,满殿皆惊。
这!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。
殿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臣,都有参与联名封王书一事。
只是令众人始料未及的是,刘备居然会先发制人。
主动提出要给李翊封王。
那么接下来,就看李翊作何反应了。
只见李翊躬身一揖,落落大方地回道:
“四百年前,高祖杀白马围盟,与刘氏诸位约定。”
“非刘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!”
“臣虽有微末功绩,但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变。”
“臣不敢受王位。”
众人见李翊拒绝,倒也未有太大反应。
三辞三让嘛,还要看接下来事态如何演变。
刘备又道:
“高祖立下白马盟誓,以策万全。”
“然今时非为前汉,子玉亦非韩信、张良可比。”
“朕不愿亏待功臣,愿恢复古法,开此先河。”
“为卿封王!”
众人屏气凝神,就看李翊接下来如何应答了。
只见李翊再次出言拒绝:
“异姓而王者,此取祸之道也。”
“今海内未平,并非享乐之时。”
“臣等亦当共勉,而非在此刻索取王位。”
完了!
听到这句话,众人全都明白,异姓封王之事无望了!
果不其然,刘备再连问两遍之后,最后确认问道:
“先生当真不想受此王位么?”
“臣实不敢受。”
“……罢,既然子玉执意不受,那此事就此作罢。”
异姓封王一事,就在刘备李翊君臣两人一唱一和的演戏下,宣告结束。
大家都是聪明人,任谁都看得出来两人明显是提前沟通好的。
才会在册封大典上,专门演给所有人看。
此举就是为了敲打众人,
该是你的才是你的,朕不给你,你不能抢。
说白了,白马盟誓只是一个政治工具。
倘若落花有意,流水亦有情。
刘备真心想给李翊封王,李翊亦发自内心想要受王位的话。
一个四百年前的盟誓又算得了什么呢?
政治是一场脸面游戏。
只要刘备一声令下,大家都会说四百年前的政治环境不能代表今天。
不同时期,要采用不同的方略。
那么异姓封王一事,就会顺理成章地落下。
话语权本就掌握在上位者手中,只要他们这些上位者开口。
谁又能够说三道四呢?
但显然,
刘备不想开这个口子,李翊也不想被人当枪使。
那么白马盟誓就是君臣二人最好的政治武器。
经过刘备、李翊这一出近乎完美的演出。
将带来至少三个好处。
第一,刘备主动提出给功臣封王,彰显了他厚待手下人的形象。
使其仁君、圣君的形象在新王朝中,更加深入人心。
第二,李翊拒绝后,那剩下的人都不敢再提异姓封王一事了。
毕竟人凌烟阁功臣第一人都不敢受王位,你们有谁敢受?
你功劳再大,大得过人家李相爷吗?
第三,异姓封王一事,本质上是一场政治危机。
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,都没办法去收拾这幕后之人。
因为联名书上的名字,只是那些幕后大佬们的代表罢了。
国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大臣参与此事。
真要清算,别说打天下了,到时候治天下都没人了。
但经过刘备、李翊这一唱一和,成功化解了此次政治危机。
让这次事件平稳的落了地。
“子玉虽然不愿受王位,但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。”
“朕依然愿为先生破一先例,赐你公侯爵位。”
刘备这句话,对外释放了两个信息。
第一,他要给李翊封公。
李翊毕竟已经是县侯了,已经是封无可封。
封王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,封公相对问题就会小很多。
这是目前刘备能想到的,唯一的两全之策了。
既能安抚手下人,不薄待功臣。
也能够最大程度减小,将来可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。
第二,刘备刻意强调说他要破此先例。
言外之意,自然是不承认曹操称魏公是合法的。
这是一个立场原则。
同时,也能体现刘备他对手下人的重视。
这一次,李翊不再拒绝。
因为他心里清楚,此前拒绝接受王位只是让功臣们感到失望。
如果说他再拒绝公爵之位,那就是彻底使功臣们寒心了。
刘备手下,受县侯者不在少数。
很多人都已经再难获取更高位置。
你李翊不能光顾着自己吃饱,不给底下人剩口汤喝啊!
刘备目光灼灼,在众人的注视下,正式宣布:
“朕在此,封李翊为护国公!”
“赐冕服九旒,金印紫绶,享九锡。”
“赐入朝不趋,赞拜不名、剑履上殿之权。”
殿上又是一片哗然。
一般来说,封公都是根据封地来命名的。
刘备却再次破例创新,以“护国”二字为李翊公爵命名。
“护国”二字强调“捍卫汉室”,契合刘备政权的合法性。
同时,
李翊作为军功领袖,需要超然爵位来平衡各大派系。
所以李翊的公爵之位,也是最特殊的。
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,而以政治寓意命名的公爵之位。
“臣谢恩!”
李翊纳头谢恩,向刘备道谢。
刘备扶李翊起身。
公爵之位既然确定,那封地食邑自然也该确定了。
至于给李翊哪块封地,又要赐多少食邑呢?
刘备望着李翊的眼睛,正色说道:
“当年张子房辅佐高祖,运筹帷幄,建立汉朝。”
“高祖在封赏功臣之时,对张良言道——”
“许君自择齐地三万户。”
“朕常说,君乃朕之张良,却又不止张良。”
“朕便用高祖当年之语许卿。”
“君亦可自择齐地三万户!”
西汉建立,在所有人封侯的时候。
只有两个人让刘邦站起来,专门为他说话。
其中一人便是张良。
而刘邦的原话正是,“自择齐地三万户。”
意思就是子房你自己随便挑,到齐国那个土地上,你自己挑选三万户出来当你的封地。
这可不得了。
须知,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侯就是万户侯。
但刘邦许给张良的还不是一般的万户侯,是三万户侯。
刘邦不仅张口就是三万户,而且是自择齐地。
因为齐国是当时最肥沃的土地,可见刘邦当时对张良有多好。
但刘备此刻的许诺,比之当年高祖刘邦还要豪迈许多。
因为刘邦让张良“自择齐地”,那就是在齐国境内选封地。
但人尽皆知的是,刘备在称帝之前就是齐王。
他的封国就是齐国。
也就是说,
直到刘备称帝的前一天起,齐国是指整个刘备所统辖范围之内的“大汉疆域”!
同样是“自择齐地”,这话从刘备口中喊出来就更显豪气纵横了。
并且刘备除了致敬高祖以外,
也是想向所有人强调,如今整个齐汉江山,是他跟李翊一起打下来的。
所以所有人中,只有李翊一人有资格“自择齐地”。
这也是刘备对李翊未能封王的内疚与补偿。
毕竟刘备心里也清楚,以李翊的功绩是完全够资格封王的。
但“王”之所以为王,不在于王本身,而在于封王之人。
就比如刘封虽然也是王,但没人会拿他当一回事。
因为刘封根本没有实权。
可像李翊、陈登这种手中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,他们一旦得了“王位”。
那就会给新生的齐汉政权,埋下一颗巨大的隐雷。
是人成就“王位”,而不是“王位”成就人。
李翊的权力太大,人脉太广。
开了这个口子,无穷无尽的祸患便要来了。
李翊只为报“一饭之恩”,在刘备手下十八年。
总是兢兢业业,为大局着想,一直在牺牲自己。
就如那前几年的下江南事件,刘备明知是在牺牲李翊。
但李翊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。
如今李翊早已具备封王的功绩与名望,可他仍旧为大局着想,主动放弃王位。
自昨晚起,刘备便下定决心。
他发誓,明日至少一定要给李翊封个公。
而且是绝对独一无二的公爵之位。
即便将来真的会有隐患,倾覆了刘姓江山他也在所不惜。
因为没有李翊,就没有他刘备的今天。
“相爷好福气啊,好福气啊。”
众人暗自感慨,有的羡慕,有的嫉妒。
这种殊遇,只怕是他们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。
只见李翊落落回道:
“陛下适才用高祖许张子房之语许臣,那臣便用张子房之语回答陛下。”
“始臣起下邳,与上会郯。”
“此天以臣授陛下,陛下用臣计,幸而时中。”
“臣愿封郯足矣,不敢当三万户。”
李翊引用的,正是张良回复刘邦的原话。
只不过把“留地”改成了郯地。
因为张良是在徐州遇到的刘邦,李翊也是在徐州遇到的刘备。
张良是在留地,而李翊是在郯地。
张良的意思就是,我在留地遇着陛下,这是天意。
是老天把我交给你的。
我提的意见,你都听了。
而且很幸运,都实现了,这是老天的意思。
所以我哪都不要,就要当年我们一起相遇的地方——留地。
所以您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,我就当个留侯。
三万户我不敢要。
所以刘邦就给张良封了一万户,把留地封给了张良。
故张良传也叫《留侯世家》。
留这个地方有着特殊意义,它是张良与刘邦初遇的地方。
张良要的不止是一个纪念,而且也是一个感激。
这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。
他能够在面对利诱之时,选择不贪,选择急流勇退。
而李翊又岂会不如张良?
同样的问题,更大的诱惑。
李翊依然选择了辞封。
我选郯地,是因为那里是我们初遇地方。
你将我从曹兵手中救了下来,我感激你的救命之恩,所以为你效犬马之劳。
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的会面,所以我只要郯地。
不敢当三万户。
“……子玉,这是朕的真心话。”
刘备见李翊再次拒绝,他更加过意不去了。
他是真心想让李翊成为大汉建国以来,最伟大的功臣。
整个两汉四百年,从未有人食邑高达三万户。
刘备真心希望李翊能成为第一人。
江山是我们一起打下来的,理应有你的一半。
“当年酂侯萧何,食邑也不过一万五千户。”
“绛侯周勃也不过八千一百户。”
“卫、霍北击匈奴,立有不世之功,终其食邑也不未过一万六千户。”
“如今四海未有靖平,魏贼、吴贼尚且猖獗。”
“以臣之微末之功,恐未必能过萧何曹参,周勃卫霍。”
“故三万户,臣实不敢当也。”
如果说前面拒绝封王的一唱一和,还让殿上众人略感唏嘘的话。
那么此刻李翊的表现,便是用实际行动打脸了每一个人。
此刻,
不论是喜欢李翊的人,亦或者不喜欢李翊的人,都对他由衷地感到敬佩。
一个人的心境,境界需要磨炼到什么程度。
才能够在面对三万户食邑,无上殊荣之时,能够选择拒绝?
说来容易,做来难。
至少殿上之人,没有一个敢说自己能经得住三万户的诱惑。
毕竟这是名垂青史,永载史册的千载良机。
如果有人说他能够经得住诱惑,
那只是因为他这事儿没有发生在他身上而已。
就好比别人问你愿不愿捐出一百万。
你说愿意。
五十万呢?
愿意。
十万呢?
愿意。
那一万元呢?
不愿意。
因为我真的有一万块。
李翊选择拒绝,自然有他的考量。
正如他自己所说,如今天下还未靖平,自己居然就要受那前无古人的三万户食邑。
这是不合理的。
他不敢超过那些前辈们。
其次,李翊看得出来,刘备想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大汉国公。
如不出意外,关羽、张飞、陈登亦有机会受封国公。
但肯定达不到自己的殊荣程度。
关羽至多也就受个万户食邑,再往后只会更少。
而自己一个人就拿了三万户,比后面的人加起来都要多。
那他李翊不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吗?
故李翊坚决不肯受三万户。
刘备见李翊态度决绝,便道:
“既不肯受三万户,便受两万户。”
两万户也算创历史了,李翊亦坚辞不受。
刘备再三相劝,李翊依然不受。
最后,刘备说道:
“既然先生不愿受三万户,也不受两万户,只愿受一万户。”
“那朕就赐你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户。”
“这不算越过两万户食邑,迈过前辈。”
“陛下!”
李翊还待拒绝,却被刘备出声打断。
“这是朕最后的请求了!!”
刘备挥手,言语近乎恳请。
“子玉,朕一向对你言听计从,从善如流。”
“因为朕知道,李子玉从不犯错。”
“你永远都比朕看得更远,想得更多。”
“你拒绝朕的好意,自然有你的考量。”
“但这一次,就让朕任性一回罢。”
李翊默然。
须臾,李翊顿首谢恩。
至此齐汉政权,
刘姓为王,异姓为公的等级制度正式建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