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 -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
曹操看了刘备的书札,知是解和的,本想发作。

奈何心中又有所顾虑,拿在手中停了一会儿,到底是叹了一声。

“……唉,罢了,尔等且看来。”

话落,将书札分给荀彧等人传看。

原来刘备这解和的书信中,不单单是提到了希望曹操退兵一事。

更是陈以河南之利害,若是曹刘两家不能相和,待袁绍平定公孙瓒之后,两家皆不能与之相抗。

曹操西边有关西诸将作为威胁,而刘备南面也有袁术威胁南徐。

所以两家实在没必要为了争夺豫州,而抢的头破血流。

刘备在信中承诺,他在豫州,只占据鲁国和沛国以北。

不会再侵吞豫州的其他地界。

他愿意把曹操的家族,也就是沛国西部的谯县,让给曹操。

同时,荀氏所在的家族,富庶的颍川,刘备也不会对此有多过问。

但是,北边的陈国和梁国,刘备则要求让他们独立出来。

刘备不会兼并他们,也要求曹操不能兼并这两个小国。

让两个小国仅仅是作为两个中立势力,隔在中间,以此来缓和曹刘两家的关系。

单从这项条约上讲,其实曹刘两家都不算吃亏。

刘备只要了沛国以北,和一个鲁国。

而曹操则要了家族所在的沛国谯县,以及荀氏所在的颍川。

至于沛国以南,以及汝南,则是袁术的势力范围。

曹刘两家在这里,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。

不过曹操却敏锐地察觉到了,条约对刘备还是更有利的。

虽然刘备要求陈国、梁国独立,两家都不兼并,看似公平。

但这两个小国的立场明显是亲刘的。

陈王刘宠本来就与刘备是宗亲,而梁国郭贡能请来徐州出来解和,说明他们早就已经眉来眼去了。

看似陈、梁两国中立,实则却是刘备安插了两颗钉子,插在自己兖州的后背上。

“报——”

就在曹操犯难,踌躇未决之际,忽又有探马来报。

“禀主公!接到探报,徐州派遣张辽领兵三千,前来阳夏支援!”

什么!?

曹操微微一惊,暗道老刘你来真的?

程昱正色说道:

“此必是刘备对我兖州的警告,虽只派了三千人来。”

“可若我等要继续与陈国交兵,那么徐州之后的援兵只会源源不断的来。”

“且不说两家胜负如何,但绝对没有一家可以全身而退。”

“到时候血流成河,民生凋敝,白白使二袁两家得利。”

曹操背着手,两眉紧锁,在原地来回踱步。

正是犯难,沉吟道:

“难不成任由刘备这般欺辱不成?”

“公言差矣。”

荀彧出来开解曹操。

“年来荒旱,粮食艰难,若更进兵,劳军损民,未必有利。”

“不若听从刘备之言,转去颍川,此地仅少许黄巾余党盘踞,轻易可图。”

“然后用枣祗为屯田校尉,在颍川推广屯田。”

“将来春麦熟,军粮足备,然后才可考虑进兵一事。”

说着,荀彧又看了一眼手中的书札,再三确认之后,又接着补充说道:

“况刘备已经同意出面,劝陈王刘宠拿出军粮来,供给我军。”

“徐州也会赠送一些钱粮过来,我大军来此,也不算徒劳无功。”

曹操闭上眼睛,踌躇未决。

他不喜欢这种半道而废的感觉,眼看阳夏就快打下来了,就此罢兵,想想都觉不甘心。

治中毛玠也出来劝谏道:

“明公,如今徐强兖弱,我兖州方经历内乱,不宜大动兵戈。”

“反倒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,生产已有所恢复,我兖州不能再继续耽误了。”

“还是听从荀司马之言,快些转进颍川,开展屯田为善!”

谋士一边倒的支持就此停战,曹操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。

“也罢!”

曹操一拍大腿,恨恨道:

“待吾修书一封给玄德,让他尽快起运粮食,送到陈留来。”

“我自陈留出发,再转进颍川。”

本来是想攻灭陈国之后,顺势西进,拿下颍川。

现在被刘备横栏一角,曹操也只能选择绕路,从陈留去颍川了。

不过正如荀彧所言,颍川只有少量的黄巾军在那盘踞,曹操兵锋所指,弹指可灭。

很快就能把颍川打造成他们曹营自己的良田。

“对了,既然刘备许诺让刘宠也贡献粮食出来,今可先让刘宠付于粮食。”

“然后我军方可退兵。”

曹操性格谨慎加多疑,非得先拿到刘宠这边的粮食之后,才肯退兵。

使者迅速回到阳夏,把曹操的答复报给了刘宠等人。

刘宠喜道:

“两家若能就此罢兵,我自当奉上陈国储粮。”

随即,便命人备了三十万斛粮食,送去曹营。

曹操在接到粮食之后,果然退兵回了陈留,打算休整两日,来日进兵颍川。

曹兵既退,刘宠也终于长松了一口气。

赶忙亲自接待从徐州赶来支援的张辽,命人送其黄金两百斤,向他表达谢意。

张辽推辞不受,说道:

“辽也只是奉命而来,况在此次退却曹兵之中,并未与曹军接战。”

“未作任何贡献,实不敢受此礼。”

刘宠正色道:

“若无将军领兵过来威慑曹军,曹操岂能轻易便退?”

“我陈国虽富,但终究国小民弱,难抗强敌。”

“今将军为大义而来,陈国上下皆感念将军之德。”

张辽闻言,遂不再推辞,接受了刘宠送的礼物。

随后,刘宠又命人摆下筵席,款待张辽。

席间,张辽又向刘宠说明了此来的另一个目的。

“不瞒王上,辽此来另有一事。”

刘宠不假思索,道:

“将军有话直说无妨,我陈国承了徐州的情。”

“若玄德那边有事,我陈国断无不帮之理。”

他暗想陈国虽然富裕,但跟偌大的徐州比起来,还是显得穷。

陈国所拥有的无非就是充足的储粮。

虽然外界始终传闻说陈国有存粮百万斛,但实际上真实的数目是两百万斛。

所以刘宠拿三十万斛粮出来劝退曹兵,并没有丝毫的肉痛。

相反,如果刘备需要,为表达感激,他也愿意再拿出三十万斛粮来赠送给他。

张辽回想起来前李翊叮嘱过的自己的话,便道:

“使君遣我来陈国,一来是解陈国之围,二来是与王上交好。”

刘宠眉毛一扬,郑重其事地说道:

“玄德公为大义使汝来此,退却曹兵。”

“孤感激之至!陈国愿意与徐州永结秦晋之好!”

“善!”

张辽颔首,犹豫一下,才把最后一件事给说了出来。

“……嗯,徐州军师李先生还嘱辽一事。”

“何事?”

“李先生希望王上能够置办车驾王辇,在陈县兴修城郭宫室。”

“……这。”刘宠只觉诧怪,“孤在陈县已有宫室,为何还要兴建?”

“末将不知。”

张辽也觉莫名其妙,但只是李翊的嘱咐,他只负责转述。

“只是这是李先生的意思,辽将之回转给王上罢了。”

“……也罢。”

刘宠虽不解其意,但感念徐州的恩情,还是拍腿答应了下来。

“我陈国富庶,木石砖瓦,克日可办。”

“宫室营造,也不须月余。”

“至于钱粮民物,亦可备用。”

刘宠答应了张辽的请求,随后又问张辽还有没有什么需要他们陈国做的。

张辽回答说没有了,他在吃完酒后要赶着回徐州复命去。

刘宠再三挽留,恳请张辽多住几日,张辽只以公事在身为由推却了。

刘宠留不住,亲自送别张辽三十里,然后方才回去。

……

……

却说这一年,天子刘协为李傕、郭汜二贼所辱。

此二贼一人自领大将军,一人自领大司马。横行无忌,专横霸道,朝廷之中无人敢言。

至四月时,李郭二人反目,相互攻杀。

后镇东将军张济自陕县赶来解和,刘协抓住此次机会,请张济做中间人。

想要东归雒阳去,前后请示十次方得李傕、郭汜二贼允许。

七月,刘协天子车驾自长安东归。

中间又经历一系列波折,直至今年十一月才堪堪赶至河东。

是岁大荒,百姓皆食枣菜,饿殍遍野。

刘协贵为天子,却只能与皇后共食粟米,粗粝不能下咽。

后宫中人则只能以枣菜为食。

河内太守张扬进献肉米,河东太守王邑献绢帛,这才使得汉帝渐宁。

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无一错版本!

国舅董承等人知在河东不是长久之计,李傕、郭汜二贼迟早追上来,所以还是打算护送乘舆到雒阳去。

这日,汉帝自知河边行走。

见本地居民,只有数十家,无可为食,尽出城去剥树皮、掘草根食之。

而朝廷官员,自尚书郎以下,皆自出城樵采,多有死于颓墙坏壁之间者。

刘协望着悠悠江河,不禁悲从中来,叹息道:

“汉室气运之衰,无甚于此。”

“朕死后,有何面目去见我大汉列祖列宗?”

太尉杨彪唯恐天子寻短见,紧紧跟在其身后,并言道:

“听闻河内太守张杨已经领兵自野王赶来护驾,相信不日便到。”

刘协脸上却并未有丝丝高兴,只是叹道:

“只恐非为护驾,想是从朕这里谋取些功名富贵。”

一路走来,刘协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人,自己都有些麻木了。

杨彪闻言也是一叹,只能出言劝慰道:

“请陛下暂忍一时,待归了雒阳,都会好起来的。”

刘协却摇了摇头,“自董卓造逆以来,雒阳被付之一炬,尽为瓦砾之地。”

“更兼人民流移,百无一二。”

“纵是到了雒阳,也终得一片荒地耳。”

唉……

听到刘协发出的牢骚,杨彪也不知该怎么宽慰刘协了。

刘协也不欲让杨彪为难,遂开口道:

“不过朕难摆脱傕、汜二贼,卿等功不可没。”

“若无众卿家,朕实不知要被二贼欺辱多久。”

杨彪伏地磕头,垂泪拜道:

“汉室不幸,皇纲失统,臣等定当为陛下死节!”

刘协无奈一叹:

“若是天底下能多几位忠臣,汉室断不至于衰败至此。”

这时国舅董承走了过来,满面愁容的对刘协说道:

“启禀陛下,如今乘舆虽已东归,然身后凉逆仍是穷追不舍,急需忠臣护驾。”

顿了一顿,又补充道:

“况日后东归神都,河南尹已成白地,若无钱粮救济,恐也无济于事。”

杨彪提出意见道:

“雒阳以东便是兖州,此地离得最近。”

“听闻兖州牧曹操兵强将盛,何不宣他入朝,以辅王室。”

刘协嗟叹一声:

“朕前既降诏,卿又何必再奏,今即差人去了便是。”

杨彪正要领命而去,董承忽的出声阻止。

“曹操乃是一方大诸侯,前者其败吕布于濮阳,方定兖州内乱,前路未卜。”

“且据臣闻之,此人乃宦官之后。”

“十常侍之例犹在眼前,杨太尉何以忘却?”

“况我等也不知其内心如何。”

“天下诸侯众多,皇室宗族多为地方州牧,何必单求他曹操一家。”

“不如暂且观之,再寻忠臣。”

“奈何不与诸大臣商议,便骤然独往?”

杨彪正色答道:

“如今天子王驾困顿蹉跎,岂容观望?”

“曹兖州离雒阳最近,若提前使人知会,待我等赶到雒阳时,便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济。”

“况曹孟德此人也曾参加过讨董义军,想来是个忠臣。”

“听闻其年少时任雒阳北部尉,曾造五色大棒十余根,申明法纪,违者皆棒杀之。”

“十常侍蹇硕之叔父触犯法度,即丧于此棒之下。”

“后董贼火烧雒阳,劫持天子王驾去往长安时,诸侯联军皆逡巡不前。”

“唯有曹孟德起兵追击,虽败于荥阳,然终不似其余诸侯虚伪,不作为!”

董承摇了摇头,反对道:

“可我却偶然听闻他误杀好人,并放言;‘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’。”

“此等人物,岂是忠良善类?”

“尤其他二伐徐州之际,所过多所残戮,听闻泗水都被杀得为之不流。”

“其人残暴至此,若使其来迎天子。”

“恐为祸不下于董卓,还请陛下三思!”

杨彪大声道:
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

“如今世道混乱,群贼并起。”

“纵使曹孟德私德有亏,但毕竟心向汉室。”

“我等在此争论不休,终究不是善策。”

“若能使曹军击退傕、汜二贼,诚为大幸。”

两个大臣就这么当着天子的面,在河边上争吵。

争执声又引来了其余诸大臣过来围观。

不少人索性直接加入进来讨论,要不要请曹操过来迎奉王驾。

刘协在一旁听着,只觉烦闷,厉声叱道:

“众卿家安静!”

争吵声乃消。

刘协走到董承跟前,问道:

“既然董国舅信不过曹孟德,那你以为该请谁来保扶王室?”

董承未及开言,司徒赵温出来谏言道:

“如今我等既身在河东,何不寻求袁绍的帮助?”

“此人拥据河北之地,兵精粮足,户口百万,定能够暴富王室。”

杨彪一声冷笑,叱道:

“赵司徒莫不是忘了,袁本初此人可是弘农王一派的人!”

“之前还想立刘伯安为帝,此等乱臣贼子,岂可奢望他来迎奉王驾?”

赵温被怼的哑口无言。

袁绍此人一直是刘辩一派的,当初他反董卓时,打出的旗号便是不承认刘协这个皇帝。

因为刘协是董卓扶上位的。

后来,袁绍甚至想立汉室宗亲刘虞为帝,不过刘虞人还是很清醒的。

拒绝了袁绍这个荒谬的请求。

但经过这件事后,袁绍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僵硬。

虽然袁绍实力确实很强,但他政治不正确。

刘协很难倚靠他。

“那……那杨太尉倒说说,除了袁本初、曹孟德之外,我们还能指望谁?”

董承开口道:

“听闻自陶谦死后,刘玄德接领了徐州。”

“他在徐州厉兵秣马,屯田练兵,一心想要匡扶汉室。”

“况其人确实是汉皇宗亲,何不派人找他求援?”

杨彪摇了摇头,当即提出反对意见:

“那刘玄德远在徐州,我等在河东,纵是赶到雒阳也差之千里。”

“如何请他来保扶王驾?”

“依我看,兖州离得近,此地最好。”

董承争辩道:

“兖州虽近,但曹操内心难测。”

“还不知其是不是下一个李傕、郭汜。”

刘协见众人又要吵起来了,断声喝道:

“众卿家不必再吵了!”

“朕倒是有一个法子。”

众人果然安静下来,纷纷把目光投向刘协,附耳倾听。

刘协长呼一口气,澹澹道:

“既然你们有人推曹孟德,有人推刘玄德。”

“依朕之见,不如同时派出使者知会此二方伯一声。”

“倘若此二人真是忠臣,自然会派兵过来护驾。”

“纵然不派兵来,也该送些钱粮来,以解王室之急。”

司徒赵温一拍手,赞道:

“陛下此计甚好!”

“若能同时知会曹刘两家,不管谁派兵过来护驾,也断不敢轻易劫驾。”
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没有人提反对意见。

刘协见此,便道:

“既然众卿家不反对,那便照此计行事。”

“传朕旨意,即召曹兖州、刘徐州来雒阳护驾。”

“朕躬不日便到雒阳!”

众文武齐身伏地,高呼万岁。

……

(本章完)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play
next
close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