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 - 复山河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
“陛下,身体没有大碍,休息一会儿就会醒来。”

御医的话,让众人松了一口气。

宦官和锦衣卫都是依附皇权生存,他们的命运和永宁帝绑在一起。

永宁帝在,大家的富贵就在。

永宁帝发生意外,他们的政治生命,也就走到了尽头。

运气好还能去冷衙门养老,运气不好连命都保不住。

“劳烦刘御医了,还请到后殿稍事休息。”

徐忠恩微笑着说道。

离开,是不可能离开的。

在皇帝醒来前,养心殿许进不许出。

不然皇帝昏迷的消息,一旦被百官知晓,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少风波来。

为了保守秘密,就连后宫,他们也一并给瞒着。

“水……水……”

若隐若现的声音响起,一旁伺候的苏浩宇急忙上前扶起永宁帝,徐忠恩更是端起鸡汤亲自上前喂食。

全程一气呵成,原本距离最近的刘御医,反倒是被挤到了一边去。

一碗鸡汤下肚,永宁帝的精神略微好转一些。

“传旨,诏六部尚书和四位阁老,立即入宫商议国事。”

话音落地,众人被吓了一跳。

身体都这样了,还要强撑着处理政务,未免勤政过了头。

“陛下,您的身体要紧。

不如把国事,交给内阁处理吧!”

徐忠恩硬着头皮劝说道。

内庭和外廷互相制约,是大虞权力制衡中的重要一环。

只不过永宁帝太过勤政,内庭的活儿,都被皇帝抢去干了。

他这位掌印太监,看似位高权重,实际上真正能做主的事情并不多。

尤其是涉及帝国命运的大事,皇帝都是找朝中大员商议,内庭甚至连发言权都没有。

正常情况下,他应该趁机表现一二的。

不过徐忠恩非常了解永宁帝,知道皇帝受读书人影响非常大,从小就被灌输了宦官干政等于祸国殃民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涉及到军国大事,皇帝不问他从不多嘴。

“如果朕不在旁边看着,他们互相推诿,北虏杀到京师都吵不出结果来。

不过朕现在的状态,确实不适合和他们见面。

隔一道帘子,你们在前面督促他们尽快拿出方案,朕在后面听着。”

永宁帝摆了摆手说道。

吃多了用人失误的亏,对百官他天然就持怀疑的态度。

中原战场糜烂,成为了定局。

北虏又来势汹汹,如果不能挡住敌人的兵锋,上一次京师被围的悲剧,将再一次上演。

第一次可以说是意外,第二次那就没法解释了。

丢掉的不光是面子,还有大虞朝的统治根基。

“遵旨!”

……

徐府。

“公公,陛下急着让我们进宫,可是发生了什么变故?”

徐文岳疑惑的问道。

最近大家都忙着赈灾,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,无非是几百万饥民。

叛军在中原死灰复燃,都被他给无视了。

见识过白莲教叛军肆虐半壁山河的大场面,现在活跃在中原大地的那点儿叛军,根本入不了他的眼。

朝廷严阵以待,名义上是围堵叛军,实际上是为了阻止灾民扩散。

北方各省的日子都不过,青黄不接的日子里,百姓用草根树皮度日是常态。

如果再涌入一些灾民,就会打破当地脆弱的生态,从而制造更多的灾民。

舞阳侯向安南输送灾民,朝野上下都是知道的。

还有御史弹劾过,只不过被帝国高层给无视了。

把人送出去,总好过留在原地,引发大乱的好。

对士绅集团来说,这些灾民离开家乡,正好把土地腾空出来,方便大家进行兼并。

事实上,大虞发展到现在,土地兼并已经变得越发困难起来。

稍有不慎,就会激发民变。

白莲教起义带来的最大影响,就是百姓们的反抗意识被唤醒。

“阁老,您进宫之后,就知道了。

具体的事情,奴婢也不清楚。

今天宫中一度戒严,养心殿更是许进不许出,一直到我出宫前才解禁。”

看着银票的份儿上,中年太监委婉的提醒道。

什么话能说,什么话不能说,这是内庭当差的必修课。

阁老的面子要给,但真正的主子还是宫中那位。

“多谢公公指点!”

徐文岳客气的说道。

这些暗示,足以证明宫中出了大事。

具体发生了什么,这就不是外臣该窥视的。

不过皇帝既然这么急着召集他们入宫,那么多半还是和朝政有关。

纯粹的后宫事务,皇帝就算要找人商议,那也是找皇后和太后商议。

哪怕宗正,也比他们有发言权。

类似的一幕,不断在一众被传召大臣府中上演,大家都在暗自猜测发生了什么。

傍晚时分,众人的官轿相继出现在了皇宫中。

相互对视一眼之后,就在太监的引领下进入养心殿,全程都没有进行一句交流。

“诸位大人,刚刚锦衣卫传来两大噩耗。

数日之前,开封失守,北虏越过长城防线。

五天前我们看到的狼烟,既是北虏入寇的开始,也是敌军破关的开始。”

徐忠恩的话音落地,群臣瞬间脸色大变。

一天连收两大噩耗,对大虞朝来说,简直就是晴天霹雳。

“徐公公,锦衣卫会不会弄错了?”

“开封遭遇大水侵泡,叛军攻破城防确实有可能。

可长城防线,朝廷花费了重金打造,北虏又不擅攻城。

边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,最不济也能坚守一两个月。”

兵部尚书罗泽风率先质疑道。

最近几年时间里,朝廷光修筑城墙工事,就砸了足足六百万万白银。

朝廷去年在边关的军费支出,更是超过一千六百万两白银。

投入了这么多钱,居然收获了这样的结果,谁都无法接受。

“罗大人,这些情报是锦衣卫冒死传回来的,不可能有假。

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再过上一两天,地方衙门就会求援信。

甭管你是否愿意相信,北虏确实是一天就撕破了长城防线。

防线迅速崩溃,一方面是城墙修筑的是样子货,并没有按照朝廷规定烧制墙砖,而是直接夯土。

另一方面则是边关天降大雪,前线驻守官兵的物资,没有按时送达。

锦衣卫路过瞬乡堡时,发现堡内驻守的十七名士卒,全部冻死在了屋内。

按照朝廷规定,堡内驻军是应该是一百人。”

郑英逸冷漠的捅破了窗户纸。

以往的时候,他可以假装看不见。

可是现在不行,长城防线一日告破,肯定是要追责的。

继续捂盖子,他这锦衣卫指挥使,就不用干了。

“兵部、工部,此事你们怎么说?”

永宁帝忍不住质问道。

他一直搞不清楚,为何重金打造的长城防线,就如纸糊的一样。

现在听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说辞,一下子就变得合理起来。

豆腐渣工程,再迭加吃空饷、物资送达不及时,防线能够守住才有问题。

既然出现了一个舜乡堡惨剧,那就会有无数个舜乡堡。

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堡垒,共同构筑了长城防线。

这些堡垒烂了,那么整条防线也就烂了。

没有这些人及时发出预警,驻守的官军无法第一时间收到消息,等发现敌军的时候,人家都打了进来。

毕竟,对北虏来说,甭管长城防线多长,突破都只需要一个点。

撕开一道口子之后,很快就会出现无数道口子。

豆腐渣工程的城墙,炸毁起来不要太简单。

“陛下,臣回去就彻查此事,定将不法之人揪出来!”

罗泽风和沈启元异口同声的回答道。

贪腐在大虞是老大难的问题,别看他们嘴上答应的干脆,具体该怎么彻查是一点底都没有。

作为整条利益链的顶端,下面的小弟喝酒吃肉,也不可能让老大饿着。

每年的冰炭孝敬,不是白收的。

按照惯例发生这种事,他们应该想办法维护小弟,最少也要帮他们运作减轻处罚。

可是这次的情况不一样,谁也没想到下面人胆子如此大。

事关帝国命运的长城防线,都能搞出豆腐渣工程来。

相较于工部尚书,兵部尚书罗泽风更慌。

豆腐渣工程,大不了把主持修筑的官员丢出去,充当替罪羊。

兵部的麻烦,可不光防线失守,还要想办法抵御北虏入寇。

倘若北虏再次兵临城下,他这位兵部尚书,少不了去诏狱中走一遭。

想要甩锅都不行,大虞军队名义上一体,实质上却分成了两波。

南边各省的部队,人家都听都督府的指挥,对兵部的命令选择性执行。

北方各省的部队情况正好相反,全部都在兵部麾下听命,对都督府的军令阳奉阴违。

帝**队一分为二,互相制衡符合皇帝的利益,永宁帝选择假装看不见。

磨合了几年之后,渐渐成为了潜规则。

在军费分配上,北方各省因为要防御北虏的缘故,拿走了朝廷大部分的资源。

南方各省虽然无法获得朝廷的全力支持,但几大督抚都是勋贵系的大佬,人家可以从地方上获得协饷。

虽然朝廷想把财权,全部收归中央政府,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受到了阻碍。

一应军饷开销,都是地方督抚衙门直接划拨,并没有先把钱粮运输到户部。

理由都是现成的,为了减少运输途中的火耗。

大虞官员奉行的是雁过拔毛,地方税收上缴户部,火耗通常在两成左右。

户部划拨下来的经费,漂沫的更加严重。

一进一出的折腾下来,最少一半的钱粮,被官僚系统吞噬。

钱粮就地划拨,连户部都不进,那就更不可能从兵部过手。

卡不了后勤,话语权自然也就没了。

偏偏大虞朝最强的部队,又分布在南方各省。

北方大地名义兵力不少,能打的真心不多。

看长城防线打的稀烂,就知道重建的几个边镇,大概率都是水货。

真正能打的,也就辽东镇。

如果这些人肯拼命的话,还是能够吓住北虏。

几万精锐拿出来兑子,鞑靼人肯定受不了。

遗憾的是辽东早就自成体系,跟着做做样子可以,拼命是不可能的。

“现在才知道彻查,早干嘛去了?”

“北虏都杀进来了,再晚站在城门楼子上,都能看到敌军的身影!”

永宁帝忍不住训斥道。

原本说好的,他在帘子后面聆听,让内庭和外廷商议对策。

事到临头了,他还是忍不住插手。

“陛下,息怒!”

群臣齐声劝说道。

现在的局势,大家都很懵逼。

虽然知道官僚系统**,万万没有想到,能够**到这种地步。

大虞朝的国势衰退,就是败在吏治上的。

按照官僚们的玩法,早晚都会把这个帝国掏空。

“陛下,现在两件大事,当分开来处理。

开封府既然被叛军攻破,就算立即出兵平叛,也改变不了中原局势糜烂。

既然灾民都反了,赈灾也不再是必备选项。

直接下令舞阳侯,挥师北上平定叛乱,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收到好消息。

真正棘手的是北虏入寇。

长城防线是纸糊的,北方的边军多半也不堪大用。

追责的问题,战后再进行也不吃。

当务之急是赶紧调集兵马,把北虏挡在顺天府之外,绝不能再出现京师被围的惨剧。

臣恳请陛下,下令调成国公、镇远侯、汉水侯起兵勤王。

加上辽东镇和京营,集结四十万大军,把北虏围歼在河北大地!”

谷嘉熙上前谏言道。

对大虞朝来说,现在的局势是灾难性的。

可对他个人来说,现在的局势,却是大救星。

事实证明,拖着不去赈灾是正确的。

人还没出京师,河南局势就彻底糜烂,原本作为第一要务的赈灾变成了平叛。

局势发生变化,他这个赈灾钦差,也丧失了作用。

带兵打仗这种事,会就是会,不会就是不会。

连德高望重的徐阁老,到了地方上,都只能勉力支撑。

换他这种从未带过兵的阁老过去主持大局,就算他自己愿意请缨,皇帝也不会放心。

为了杜绝危险,他索性先发制人,把苦差事丢给舞阳侯。

顺便还给出了解决北方危机的对策,尽管可行性低了一点,那也是解决方案。

“谷阁老,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啊!”

“朝廷的圣旨,送往闽浙总督衙门,最快也要十八天。

送往蜀地,最快也要二十五天。

送到安南都护府,更是需要四十多天。

筹集战略物资,还要两个月。

等勤王大军汇聚,怕是得等到半年后。”

徐文岳摇了摇头说道。

理论上来说,朝廷的最快传讯速度能达到日行六百里,可是平原地区。

实际操作中,平均下来能有两三百里,都算不错了。

越是道路曲折,传讯速度越慢。

一般来说,北方的军情传递速度,要比南方更快。

虽然南方可以用船,但海上风浪未知,大家不可能赌概率。

“勤王大军集结,需要这么长时间?”

谷嘉熙故作惊讶的问道。

为了向皇帝表明自己不知兵,他也是拼了。

有了赶鸭子上架赈灾的案例,他真怕哪天被推出去带兵。

“实际情况,只会更加糟糕。

从安南到京师,官道大约有七千多里地,按照日行军四十里计算,最快也要六个月。

走海路的话,速度是要更快一些,但海上风浪不可控。

运气好的话,两个多月就能抵达天津卫,运气不好直接船毁人亡。”

徐文岳没好气的说道。

在他看来,所谓的围歼计划,就是一坨狗屎。

最远的汉水侯所部,无法及时抵达战场,光其他官军能不能打赢敌人,都是一个未知数。

满朝文武这么多人,在大兵团作战中,正面击败过北虏的,唯有李牧一人。

要打决定帝国命运的大会战,肯定不能让帝国第一名将缺席。

“徐爱卿说的不错,谷爱卿的计划虽然不错,可具体操作难度太大。

诸位爱卿,可有更好的策略?”

永宁帝皱着眉头询问道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play
next
close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