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书 -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6 +
自动播放×

御姐音

大叔音

萝莉音

型男音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
将工作交接好,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。

辽东(黑)还是太荒凉了,普遍都是原始状态,很远才有一个村镇。

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,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。

得知徐允恭的身份,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,没有丝毫的害怕。

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。

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,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。

说的难听点,没有他们的存在,这一块儿出了事儿,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。

有了他们,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。

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,人烟过于稀少,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只有城池附近,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,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,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。

等进入辽西(吉)地界,情况就好了许多。

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,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。

人口也稠密了许多,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。

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,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。

徐允恭知道,这些都是试验田。

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,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。

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、口感好、产量高的新稻种。

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,陈景恪弄的,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。

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,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,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。

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,什么都没看到。

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。

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,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,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。

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。

经过五年的建设,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。

从选种到育苗,再到插秧、收获等等,都有详细的步骤。

同时,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,也加强了交流机制。

比如,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,互相交流经验。

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。

当然了,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,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。

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,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,产量也不是一個量级。

唯一的好处就是,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。

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。

宋朝的时候,就通过这种技术,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,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。

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,养活八千多万人,新稻种居功至伟。

现在,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,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。

如此几年下来,成果还是不错的,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。

产量最高的一种,种在黑土地上,精细化照顾,可达到亩产四百斤。

普通种植,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。

(明清时期,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,是古代巅峰。)

比起南方的水稻,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。

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,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,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。

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,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。

现在他们要做的,是从这几个稻种中,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。

“到那个时候,咱们这苦寒之地,就能变成粮仓了。”

听到这个消息,徐允恭非常兴奋。

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,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。

不是因为部族众多,也不是因为苦寒,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。

这里部族多,但实力弱,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。

他们的优势就是拖,将大明的后勤拖垮。

只要大明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据点,这些部族掀不起风浪。

至于苦寒?

东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,还有棉花,足够百姓有一套冬衣。

且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林业资源,足够百姓的火炕燃烧一整个冬天。

真要说过冬,北方的舒适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。

当然了,前提是要有火炕之类的取暖设备。

当年渤海国和高句丽,都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秩序,难道汉人就不行了吗?

可以说,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阻碍。

真正阻碍汉人在这里生存,建立稳定秩序的,是缺少一种适应当地又高产的粮食作物。

解决了这一点,就可以迁徙汉人百姓,可以建立村镇城池。

有了这些据点,就可以慢慢开发周边,同化本地的部族。

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,靠种地就能填饱肚子,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。

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,提供农具种子,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?

只要他们固定下来,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。

可以说,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,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。

粮食才是首要问题。

正因为明白这一点,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。

刚打下辽东,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,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。

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……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。

就连徐允恭自己,都觉得毫无意义。

大明百废待兴,到处都需要人手,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。

是陈景恪一力坚持,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。

现在,事实再一次证明,他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。

他就好像是提前知道了结果一样,一出手就直指最正确的那个答案。

高瞻远瞩这句话真的是说了不知道多少遍,但知道了他的布局,还是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去说。

考察过水稻研究室,带着满满的资料,徐允恭再次踏上了归途。

越靠近中原,人口就越密集,也就越繁华。

到了辽宁行省的时候,这里除了气候比较寒冷,论人气已经与中原的偏远地区差不多了。

尤其是几个交通要道所在,说一声繁华都不为过。

这让徐允恭对东北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就如南方一般,唐朝时期江南还是贫瘠之地,到了南宋时期就成为经济中心了。

而现在,就连流放犯人的岭南,都变得繁华起来。

总有一天,大明也能将东北变成繁华之地。

一路继续走,很快就到了北平。

然后他就被这里的繁华给震惊了。

百姓安居乐业,大街上行人不绝,时不时就能看到一队商旅走过。

如果不说这里是北平,他几以为到了江南重镇。

作为小舅子,他对朱棣颇为关注。

在确定去天竺建立封国之后,朝廷解开了对朱棣的限制,允许他发展自己的力量。

这几年燕王府的实力爆炸式增长。

北平作为燕王府的临时封地,被顺带着发展起来并不意外。

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竟然发展的这么好。

于是他就特意去了解了一下,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答案也并不复杂,很快他就知道了个大概。

一切都源于那个叫道衍的和尚。

燕王忙于草原事务,将燕王府的政务托付于他。

他就在北平推行起了新政——经过他改良之后的新政。

再加上,这里是去草原和东北的陆上交通要道,地理条件优渥,发展的自然就快。

一个和尚竟然有如此大的才能,实在让人惊叹敬佩。

徐允恭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个能人。

燕王府的人听说是徐大公子驾到,自然非常恭敬。

然后就告诉他,道衍陪着白郎中去了官厅山。

朝廷准备在那里修建一座水库,他陪着勘探环境去了。

听到白郎中,徐允恭眼睛一亮,决定立即去官厅山。

白郎中就是白英,是大明最忙的人之一了。

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全国各地奔波。

梳理几大河流的水系,对现有的河道布局进行调整,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。

修缮堤坝、水库等等,都是他的工作范畴。

前年他就去过辽东,对辽河进行了治理。

辽河是辽东最重要的河流之一,辽东的辽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
然而这条河流带给当地百姓更多的是苦难。

每到夏季辽河就会泛滥,下游方圆七八百里都会变成水泽。

不但严重威胁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,还阻碍了交通。

白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奉命去梳理辽河水系。

徐允恭亲自去保护他的安全。

作为护卫,徐允恭陪他走遍了辽河水系,亲眼目睹了他是如何的呕心沥血。

对他,自然发自内心的敬佩。

按照他的方案进行治理,现在辽河已经被束缚住。

下游的水泽,变成了肥沃的平原。

朝廷在辽河平原上建了一座城,命名为白辽城。

以此表彰他的功绩。

而当地百姓也自发为他建了生祠。

在别处给活人建生祠,会被朝廷打击。

但辽东这块地方,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
而且当地衙门还发现,只要一提到白英的名字,百姓马上就变得通情达理了。

以至于现在,他们有啥政策推行不下去,总把白英拿出来安抚百姓。

这一招还非常好使。

言归正传。

得知白英在这里,徐允恭自然不能不去见一见。

问清楚官厅山的位置,就带着人赶了过去。

成功在一座峡谷里见到了本人。

白英今年才不到四十岁,可看起来犹如五六十岁的老汉。

见过礼之后,徐允恭有些激动的说道:

“白郎中,你要保重身体啊。”

白英笑道:“谢徐将军关心,这座水库设计好,我就可以好好歇歇了。”

见他不解的样子,就解释道:“朝廷要修书,不只是百家经典,还有百工技艺。”

“治水也包括其中。”

“陈伴读让我协助修书,可不就是要好好休息了吗。”

徐允恭还是第一次听说修书的事情,不过他并不关心此事,而是笑道:

“那再好不过了,要论治水,这天下还有谁能比得过你。”

“正好一边修书,一边修养身体。”

之后徐允恭又和道衍打起了招呼:

“数年不见,大师风采更胜往昔啊。”

道衍淡淡的笑道:“阿弥陀佛,徐将军谬赞了……”

“倒是要恭喜徐将军,出师了……”

道衍的变化确实不大,咋一看和七八年前并无区别。

就好像时光从未在他身上留下过痕迹一般。

变化当然也有,那就是比以前更加的从容。

在道衍看来,徐允恭的变化很大。

几年前那次相见,徐允恭还显得稚嫩。

现在的他神情沉着冷静,并不算特别魁梧的身上,带着一股自信和肃杀之气。

有点盛年徐达的影子。

显然,这些年的军旅生涯,使他得到了足够的磨砺。

跟随长辈学习的理论知识,都融会于胸,成为了自己的用兵之道。

寒暄了几句之后,三人就转而聊起了正事。

先聊的自然是脚下的官厅山。

经过白英介绍,徐允恭才知道具体情况。

北平的情况和辽河流域非常相似。

虽然下游有大片的平原,河流也非常多,但水量分部非常不均匀。

少雨的季节,河流干涸,下游陷入干旱。

多雨的季节,下游就变成沼泽。

北平坐拥广大平原,农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,与此有直接关系。

“这几年北平发展的不错,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大项目。”

“陈伴读就建议在官厅山修建水库,调解全年的水量。”

徐允恭还没有开口,道衍却先说道:

“北平下游每年都会经历洪涝灾害,无数百姓受困于此,且严重制约了当地发展。”

“我想过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却一直不得要领。”

“没想到陈伴读远在洛阳,却能熟悉的掌握这里的一切,还能想到解决的办法。”

“实在让老衲佩服。”

白英就更别提了,语气充满了敬仰:

“陈伴读胸怀天下,黄河、淮水、珠江、辽河……现在的北平……”

“所有的问题,他都娴熟于心,并且还知道解决之法。”

“我能有今日成就,全靠他的指点啊。”

“只是他不愿居功,才让我享受了这些功劳。”

听到别人夸奖他,徐允恭也心有荣焉。

毕竟那是自己兄弟啊……

至少曾经是。

至于以后……总之是自己对不起他啊。

道衍和白英两人逮着陈景恪吹捧了好一会儿,能看得出他们都是发自信心的敬佩他。

区别是,白英侧重点在治水和谦虚方面。

而道衍的侧重点,则是高瞻远瞩的能力。

见过两人之后,徐允恭本来想就此回京的。

哪知道道衍却说,他在这里等待燕王回京述职,不妨多等几天,大家一块儿回去。

徐允恭很是惊讶,这时候回京述职?

莫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?

道衍也没有瞒他,直接告诉他朝廷准备对天竺动手了,招燕王回去商量此事。

徐允恭更震惊了,怎么好好的,突然要对天竺动手了?

不是要休养生息吗?

只是道衍也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,无法回答他的问题。

有了此事,徐允恭也不着急回京了,就留在这里陪白英一起勘探官厅山地形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play
next
close
X